.

永庆院龙居寺下集

卢永高

年2月10日

在南宋之后,元、明、清三朝,六百多年的这段历史,中国的文化人,文化遗存,随宋南迁,分布在南方各地。元、清统治下的汉文化人,出仕无望,只能以文自娱,吟诗作对,画图唱曲;蓄鹤养梅,风花雪月;隐僻炼丹,入山炒砂;期盼内外兼修.梦想化石成金,以获长生不老。

文化人,以信奉道教成为时尚。如文坛领袖杨维桢、画作巨匠黄公望、曾官杭州路总管的倪瓒、长住黄鹤山的王蒙,等,这些大家,无一不争先恐后的从信佛,改信道教。跟风的文人,喜爱凑热闹,如果再去描述佛院,会成了不合时宜的人。在这个大环境下,冷落了对佛院的记述,成为必然。

明代文献,少有黄鹤山阳永庆院的描述。一来,因为永庆院,已毁于元,即便有寺庙,也是简陋的民间小庙。二来,自元起,以丘处机为首的全真教在全国传播,信佛的人,开始减少。

明代的文献,有:一本大典、三本杭州府官志、还有几本武林杂志、西湖笔记等,也冷落了佛教寺院的记载。从清代起,对描述黄鹤山、龙居的诗文,又多了起来。为篇幅减负,有关黄鹤山、龙居湾地块的诗文,此处不一一展开,帖一张影件,印证之,准备再辑《黄鹤、龙居诗文集》。

下图是年拍皋亭山的平顶,补上集的遗漏。

九,明代重建改名龙居寺。

◎陶宗仪:(—年)字九成,号南村,黄岩人。入赘松江都漕运粮万户费雄家,费雄之妻与王蒙母亲是亲姐妹,陶宗仪与王蒙是姨表亲。有《送叔明氏甥赵廷采还黄鹤山诗三首》。

◎贝琼(~),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浙江崇德人。《清江貝先生詩集》卷之七,五言律詩《臨平道中》附考屬仁和縣。诗中有“水声黄鹤寺,云气白龙潭。”黄鹤寺即永庆院。

这二位是同一代人,从诗作中,知道永庆院,在的。

◎《寄永慶寺達上人》作者劉泰:(—)浙江海盐人,字世亨,号菊庄。景泰二年进士。景泰二年辛未柯潜榜三甲名进士。选庶吉士,授监察御史,卒于官。

◎钱谦益(年—年)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绛云楼主人、蒙叟、东涧老人,又因其住址而称虞山、因其职位而称宗伯,直隶常熟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人,明万历三十八年探花出身,官至礼部尚书。明末,永庆寺重建,请他写了《杭州黄鹤山重建永庆寺记》。下图是全文。

钱氏在《记》的最后说:“寺今名龙居庵,亦曰永庆禅院,予从其旧称,永庆寺云”。

◎《武林梵志》明吴之鲸作,字伯裔,万历年间中举人。仁和人,浮梁(上饒)知縣,文才俊奭,髙自標置。詩文甚富,有:《武林梵志》,《閬閣詩》,《西湖雙忠傳》,《茶疏》,《万历錢塘縣志敘》。

《武林梵志》如是记载永庆寺:

永庆禅寺,去城东四十里,在黄鹤山之阳,今称龙居湾。唐清泰间建,元初年毁。万厯间安隐寺僧,如良等十人,买故址构禅堂殿宇,前有沼,后有泉,计百五十畆。方伯呉公赐永庆禅林额。

朱国祯诗,有序:

自天目而东,最尊者无若臯亭之黄鹤峰,直黄鹤稍曲而菴者,曰龙居。面海,临溪。舟骑络绎,云游荷担者尤多。菴毁于倭。兹再建,居士偶寻山过之,风雨。停一饭,作三诗,其一曰:

名山游已徧,此日到臯亭。鹤下栖云白,风髙望海青。

僧归老祗树,客逺旧禅灯。莫问朝来雨,还堪夜摘星。

其二曰:

谁是归依地,青山合有縁。风声调石磬,云气落松烟。

不语僧持咒,从空佛结莲。今年老居士,投足近诸天。

其三曰:

冒雨来投此,蒲团正可依。山深非寂歴,灯影自光辉。

雪岭看河近,天花对雨飞。一声黄鹤下,夜半有僧归。

僧知其宰官也,持册求文,凡五月未,有以应兹,来索不得,再辞,又作一诗归之,

此亦方便法我辈,老年应法只宜尔。皋亭峰势倚层霄,台殿阴阴路转遥。

山色烟笼禅喜窟,海波时漾虎溪桥。秋风逺水来新客,明月长廊隐旧寮。

自有象龙圆法相,不愁檀越骤难招。 

李流芳《冬日过皋亭龙居湾宿永庆禅院同一濓澄心恒可诸上人步月二首》:

“归装出西湖,间道向黄鹤。屡愆桐坞期,偶遂龙居诺……”。(下略)

李流芳(~年),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南直隶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侨居嘉定(今上海嘉定),明代诗人、书画家。李流芳排行第三,人称李三长蘅。李流芳和程嘉燧,诗文书画齐名。

程嘉燧(~),明代书画家、诗人。字孟阳,号松圆、偈庵,又号松圆老人、松圆道人、偈庵居士、偈庵老人、偈庵道人。晚年皈依佛教,释名海能。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今安徽休宁)人,应试无所得,侨居嘉定,折节读书,工诗善画,通晓音律。

下图右边是程嘉燧为李流芳诗集写的序文。在序文中提到“夜游皋亭龙居诗已刻石山中”,即为左图的石碑。

◎朱国祯(--),明乌程南浔人。字文宇,号平涵,又号叫庵居士、守愚子。明万历十六年()举人,十七年进士,朱国祯的“涌幢小品”里有一则《老君像》的故事,发生地,即黄鹤山西边,有裂谷石涧的山体,传说是太平天国私藏窖银的地方。这条裂谷石涧,是佐证黄鹤山的指标之一。文中的峰高三千丈的“千”,乃是“百”字误笔。乙卯,公元年,朱国祯在皋亭山黄鹤峰的裂谷石涧游览。

◎田汝成,(年~年),字叔禾,别号豫阳,钱塘人。《西湖遊覽志》,《西湖遊覽志余》,有多处描述黄鹤山及永庆院。

◎《永乐大典》,原只有正、副二部抄本,深藏宫中,因时代的原因,没有印刷,传流很少。原藏的一万一千余册,二万三千卷的大典,传到乾隆年间,只存约册,卷左右。所幸者,永樂大典卷之七千六百二,杭州府五十一『杭州府志』及有关皋亭山的一些内容,得以幸存,但没有黄鹤山的涌泉院或永庆院的记录。

◎《嘉靖仁和县志》,嘉靖年号,使用(年至年)45年。嘉靖仁和志编成于年,作者沈朝宣,仁和人。

卷三:山川中记录黄鹤鹤山:“黃鶴山去縣東北三十八里,寰宇記舊有黃鶴權修道于此,故名。今佛日山之□,高約百餘丈,巔有龍池,一名渥洼,北塢有龍洞,石裂爲路,深險不可視。山之腰,有黃鶴仙洞,外甚狹,中可容數人,深窈而黑,時有樵牧,爇松明而入,愈行愈遠,疑有龍在焉。池出雲必雨,又有潭在山之東,故老相傳:‘但看黃鶴山頂雲,化作白龍潭上雨。’蓋僧道潛之句也。元畫士,王蒙,字叔明,吳興人,趙文敏甥,自吳興徙居于杭州,近黃鶴山,因號黃鶴山樵,畫山水,師巨然,甚得用墨法,秀潤可喜,亦善人物。黃鶴仙洞在黃鶴山下。”

嘉靖志的说法与朱国祯《老君像》的描述,能结成姐妹的。

卷十二:“永慶院在永和鄉,宋建隆建”,

◎《成化志杭州府》:成化年号(年…年),使用23年。没有黄鹤山的涌泉院或永庆院的记录。

◎《萬曆杭州府志》,陈善纂。万历年号(年-年7月),使用48年。我认为这是一本比较负责的志书,作者陈善在写到山川一节时,有如下描述:“善曰:境內山川非親歷其地,無以知其名稱之殊,高廣之數,舊志漫尋故牒,舛謬實多。予故專命數人,裹糧而往,載筆以行,遵山躡嶠,詢諸父老,幷山中所產,卽時劄記。旣已悉其種種,秉槧者因得以施繪彩焉。今所志補舊所遺者,什三訂諸所誤者,什五惜外七縣不能盡歷耳,後之志吾郡者,苟能訂吾謬誤,取七縣而細考之,豈不幸哉”。

卷之二十,仁和縣城外諸山…,臯亭山,…桐扣山,黃鶴山,佛日山…。所绘制的山图位置合符现在的地理叫法,见附图:

卷98记载有“永慶院,在桐扣,唐清泰二年吳越王建,宋建炎間重建,攺是額。”这段文字描述是《咸淳临安志》八十一卷的内容。

◎严书开,他是归安(湖州)人,又名胤昌,字三求,号逸山。生壬子(年)九月十一日,崇祯六年举人。卒于壬子()十二月二十五日。正好二头壬子年,寿61岁。严三求,仇淸爱明,是与东皋心越禅师同一时期的民族主义人物。

严三求,至今尚未被众多研究皋亭山的专家所认识,无人提到他的名姓与故事。清代文人及临平三记,都没有提及严三的求事迹,为的是,避其政治上存在的鋒芒和危险性,因为他是个民族主义者,明亡后,他奔走三千里,北上明陵,痛哭明朝灭亡。归家后,闭门不出。以致清代的诸多学者,没有胆量赞美严三求。如杭大宗,他编过湖州志,录过严三求传,肯定知道他曾经隐居在皋亭山的事实,但在杭大宗的著作中,没有提过,只有厉鹗写过一首诗,提到这件事,故而,在民国,共和国年代的学者们,不知道有这么一位严三求,以至他写过的文章、他的为人,至今默默无闻。

严三求,虽未称“东皋”,但他写下许多冠以“东皋”为名字的文字,为皋亭山又称“东皋”而扬名。他留有遗集十三卷(缺第12卷),卷之九有《东皋杂记》,《东皋纪胜》,《东皋开士录》,《东皋散录》,《东皋偶书》,《东皋纪夢》。

《东皋纪胜》篇目:皋亭诸峰,佛日寺,楞严坛,香上庵,窪窪池,一击轩,天衣石,松篁桥,介泉,神树,甘露泉,黄鹤洞,双髻峰,龙藏石,水心石,龙洞,莲花峰,石鼓亭坞内外诸胜。

严三求《送善上人序》中言及住在佛日寺,“寺之东有室,翼然藏于林泉之间者,予之所寓也”。《苓峰集序》中:“嚴子自戊寅(年)去東臯卽隱于邑之苓??”“每自他所歸輒携一二益友徜徉舒嘯于其中時時有所撰詠久遂成集因輯而藏之”。“甲申(年)長至日題”。

严三求在《东皋杂记序》中言及“栖东皋何也?山皎以远,泉冽以清,有狷之意,次于狷士也!

“登兹山者有苏子瞻,有秦少游,舍此无人矣!非无人也!山之掌故,阙如也!嗟乎,自有此山以来,不知几千万年,而后有子瞻、少游,繇子瞻少游以来,又五百年而后有,予孰谓游人易得哉”。

严三求写的一篇碑记《盐官马牧港新修石道碑记》中,严提到了当年永庆院主持明彻和尚。

马牧港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长安镇(海宁以西约七公里),毗邻钱塘江。马牧港,原先是运河上一处关键的港口码头,有马倌在此地牧马,并通过运河运至全国,因此得名马牧港。马牧港村,有船文化,盐文化,灯笼文化和鱼鳞坝文化。

“龍居寺僧,明徹?脩,慈惠人也。愴然悲焉,已而嘆曰:吾教平心,﨑嶇在前。而吾不顧,平于何有?且心平則地平,寜淮是,掩關闔屝,履道坦坦也。於是拮据,靡寧勤勞,經畫畚□群,從衆材咸集。越三,工乃成。明徹非樂有爲也,審夷察險而以爲其勢,孔亟不可旦夕”云云。

“明徹名智桓,杭州仁和縣人,今住持龍居寺。”

◎释篆玉字让山,清乾隆南屏万峰山房僧。浙江仁和人,俗姓万,号岭云。住西湖万峰山房。工诗画,善隶书。初游京师,继主南屏。与杭世骏等名流相唱和。《赤岸独步》“黄鹤峰阴望不遥,兴高无待野人招。最难认是深村路,赖有梅花领过桥”。

◎静诺号自闲道人,仁和人。大约公元年前后在世。林氏女,雄圣庵尼。有《息肩庐诗草》。《过永庆寺逢牡丹作》看题目,便知重建后的永庆寺在焉。

◎孙琮字执升,号寒巢,嘉善人。(…)康熙时人,与同里魏坤为友,读书处名山晓阁。有《由皋亭诸峰寻黄鹤峰》“夜宿龙驹坞,晓寻黄鹤峰”。“我慕皋亭山,黄鹤情尤钟”。“野鹿落涧走,老僧披云逢”之吟哦。

◎王燧(?—),字汝玉,江苏如皋(东)马塘人。青城山人集提要:燧,字汝玉,長洲人,洪武中舉,浙江鄉試以薦攝府學教授改應天訓導,擢翰林,五經博士,官至春坊贊善。洪熙初贈太子賔客,諡文靖。曾任浙江杭州府知府,題王叔明畫《黃鶴山圖為喻彥行賦》

我昔曾游黄鹤山,山人留我闭松关。……

十,清代对黄鹤山与龙居的描述

研究皋亭山,先读临平三记。

◎沈谦作《臨平記》,字去矜,—年,号东江子。浙江仁和临平人。明诸生,少颖慧,六岁即能辨四声。长于诗,亦擅古文。为“西泠十子”之一。入清,以医为业。著有《东江集抄》、《杂说》等。《临平记》四卷,所记内容自汉至元,分《事记》二卷、《附记》一卷、《诗记》一卷。《附录》,不分卷,《临平记》所辑凡一百余条,分年记事。

“永慶禪寺 在黃鶴山之陽,今稱龍居寺,後唐清泰二年,吳越王建佛院,宋建炎間名永慶,元燬,明萬厯中重建”。

◎《临平记补遗》四卷,书成于光绪十()年。约四万字。清张大昌撰。张大昌,字小云,杭州人。曾中举,清光绪间曾助丁丙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此志为补沈谦《临平记》而撰,故称“补遗”,体例仿照沈谦前志,内容起自东晋,止于明末。据作者自云,凡史传山经、艺文舆地皆在搜录之中,实可补沈《志》之不足。

◎《临平记再续》:《临平记再续》三卷,近人陈棠、姚景瀛续编。陈棠,字荫轩,临平人,与姚瀛为中表亲。姚景瀛(—年),名瀛,字虞琴,景瀛为其号,仁和亭趾人。清末民初杭州藏书家、画家。

《再续》为陈、姚续张大昌补遗之作,故称“再续”,所补史事至清末止。是书原为抄本,藏于浙江图书馆善本部,年上海书店《中国地方志集成》始搜入是编,加以影印。此次梓印即据此本并参考手抄本加以标点。

“龙居寺在黄鹤山之阳。旧名永兴院,后唐清泰元年,吴越王建。元初毁。明万历甲午(年),僧如艮等十人,买故址重建,延闻谷印禅师说法,为第一祖,修雅、玉庵法师相继传教,遂成丛林。太史钱谦益撰碑记。”

◎《临平图》作者张尔嘉,字子谋,号春岫,一士子,系南宋循王张俊之后。世居槎溪(今丁桥东,和睦连桥)。诸生。著《耕余集》、《庚辛泣杭录》。金承庭《序》略:春岫先生,今之古人,性朴直,不屑与时流伍。世居临平之桐扣,即张茂先扣石鼓处也。先生补博士弟子员,耕读自乐,暇辄作画咏诗,以写其潇洒之趣。

◎《古今图书集成》陈梦雷(-年)清朝大臣,字则震,号省斋,号天一道人,晚号松鹤老人,福建闽县人,著名学者、文献学家福建侯官人(年-年)所编辑的大型类书。该书编辑历时28年。有符合黄鹤山、永庆、龙居的诗文。僧寺部彙考四龍居寺:寺在黃鶴山之陽,舊名永慶,唐清泰二年建,明萬曆間,延聞谷印禪師說法。遂成叢林。

◎[清]厲鶚《樊榭山房全集》中有:

△《曉起徹上人導行黄鶴峰下觀龍藏泉遂尋龍洞至仙姑洞》

△《人日泛舟至龙居湾,遵山径入永庆禅院,用韦苏州蓝岭精舍韵》

●再過永慶寺欽定四庫全書御選明詩卷六十七作者:通发,字師逺,内江人。有山居草。

山涌孤城外,舟行一水前。落花柔櫓撥,斜日斷橋連。

丈室依林住,雙扉倚竹偏。再來情不厭,知是主人賢。

◎《康熙仁和縣志》:高宗南渡,曾宿本寺,故山名龙居湾,寺亦以是。”意思是说,宋朝时,宋高宗赵构曾经从北方逃到杭州,在寺里住了一段时间。就是因为这样,寺院所在的那座山被叫做“龙居湾”,山里的寺,也就叫做“龙居寺”了。

“皋城北有龙居山,上有龙居寺,相传,清乾隆帝南巡,曾驻跸于此。”

◎《康熙仁和縣志》:“顯惠菴,黃鶴山陽,晉天福七年,吳越王建,元未燬,明洪武初僧永安重建。吉祥院,黃鶴山陽。唐中宗神龍年間建,舊名象光”。

“永慶院,永和鄕宋建隆元年建”。

◎《康熙仁和縣志》:“買故址重建,延聞谷印禪歸說法爲第一祖修雅玉菴□法師,相繼傳敎,遂成叢林。太史錢謙益撰碑記。按高宗南渡,曾停宿本寺,故山名龍居灣,寺亦以是名”。

◎《雍正浙江通誌》卷二百二十七:“永慶禪寺 武林梵志在黃鶴山之陽。今稱龍居灣,唐清?間建,元燬,明萬??間,僧如艮等就故址構禪堂,殿宇。前有沼,後有泉。方伯吳公書《永慶禪林》額”

 ◎《乾隆杭州府誌》卷十七:“龍居灣: 宋高宗曾停宿于永慶院,故其山名龍居灣。《仁和縣志》明萬歷時,釋廣印興復永慶,攺額曰龍居菴,取釋典龍象共居之。淸泰二年建,明萬暦,間延聞谷印禪師說法,遂成叢林”。

又“永慶禪寺,在黃鶴山之陽,今稱龍居寺,唐清泰間建,元燬,明萬歷間,僧如艮等,就故址構禪堂、殿宇,前有沼,後有泉,方伯吳公書。《永慶禪林》額武林梵志”

◎方伯吳公,明清交体时期,海盐大儒。名昂,字德翼,海鹽人,六歲而孤,性端穎,嗜書,弘治乙丑()年,二十六岁,進士。他曾为重建的龙居寺题《永庆禅林》额。

◎《乾隆杭州府誌》“月輪寺: 在黄鶴山陽,宋嘉泰四年建,嘉定五年,寧宗御書《普照》二字,元末燬,明洪武十五年重建”。

◎《乾隆杭州府誌》“石目嶺: 在桐扣進,路長半里,南通運河,北達佛曰寺”。

石目岭古道,照片摄于年。

◎《民國杭州府誌》“月輪寺: 在黃鶴山陽,宋嘉泰四年建,嘉定五年,甯宗御書《普照》二字,元至正末燬,明洪武十五年重建,成化志。顯惠庵, 在黃鶴山陽,石晉天福七年,吳越王建,元至正末燬,明洪武初重建,嘉靖縣志”

◎陸鳴臯,字士湄,號鶴亭,錢塘諸生,著《春及堂前集續集》。孝豐訓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科。查,皋亭山“龙华庵”,只此一篇有这个名称,估计是龙居庵的笔误。 

《臯亭山龍華庵偶題》

山窗聽徹雨淒淒,夜半風恬月已西。却喜泉聲響亂石,漫愁歸路滑新泥。

深山嚙槖惟松鼠,古寺支更有竹雞。天不肯明忙早起,呼童掃壁欲畱題。

◎俞樾字荫甫,鸿渐次子。(年12月25日—年2月5日),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出生在浙江省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四岁,因南埭鄙乡难以从师读书,他随母亲姚太夫人和哥哥俞林,到外公家杭州临平求学成材,考进士,入翰林。成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现代文化名人: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道光庚戌进士,官河南学政。《春在堂集》:有“佛日、龙居纪游各一首”。

“黄鹤不复归,山下旧有黄鹤楼”。“遥指龙居山,游事固未毕”。“既辞佛日寺,爰至龙居山”。

◎下图录自《古今图书集成》第九百四十八卷有:“黃龍庵,黃鶴山,宋黃龍禪師開山。龍珠庵, 在龍珠山陽,唐宋古剎。巧山庵, 城北三十里,宋高宗七夕駕幸於此,故名。直指崇慶禪寺, 在黃鶴峰麓,費隱禪師道塲。永慶禪寺, 黃鶴山之陽,唐清泰間建。慧覺院, 去城四十里,黃鶴山之陰,宋嘉泰建,元末廢,明嘉隆間重建。……。徧福寺, 在城東北赤岸,晉天福七年吳越王建,名眾善,宋治平二年改今額。元末燬,明洪武初立爲叢林。萬曆間重建”。

这里提到的龙珠庵、巧山庵,都在黄鹤山龙居湾的北边。而黄龙庵、直指崇庆禅寺,有可能都是龙居寺的别名。慧觉院可能是佛日寺。徧福寺即白居高求雨的皋亭庙。

综合史料:黄鹤山阳的这座寺院,钱元瓘建好后叫“涌泉院”,苗、刘兵变的建炎三年重建之后,改叫永庆院,明清之后,民间百姓的叫法多多:除了涌泉院、永庆院之外,还有许多别称:涌泉寺、永庆寺、永庆禅寺、永庆禅院,永庆禅林,龙窝、龙居寺、龙居庵、龙华庵、龙驹寺、黄鹤寺、永兴寺、黄龙庵、崇庆禅寺。还有显惠庵、月轮寺,也在黄鹤山阳,可能也是龙居寺的别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