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文文注解中山七经:
《中次七经》记载了休与山到大騩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风貌。它们大致位于今天河南境内。
白话文:
堵山再往东五十二里,有座放皋山。
明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南流入伊水,水中多产苍玉。
山中有一种树木,叶子与槐树叶相似,开黄色花却不结果实,名叫蒙木,服用了它就能使人不迷惑。
山中有一种野兽,长得像蜜蜂,尾巴分叉,舌头还倒长着,喜欢叫唤,它的名字叫文文。
注释:
明水:源于广成泽。伊水:伊河,古名鸾水,源于陶湾镇三合村闷顿岭。苍玉:灰白色的玉。黄华:“华”通“花”,黄色的花。蒙木:一说指檬花树。枝尾:尾巴有分叉。反舌:舌头倒生。堵山:一说今河南洛阳市东南的伏堵岭。槐(huái):槐树。
文文:
清代,文人骚客眼中的文文
,雍正四年,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禽虫典·神异典》,文文形如黄蜂的小型神兽,尾巴上有两个分叉,舌头往肚子里变长,喜爱呼叫。
清·文文文文,反舌是舌头倒着长的意思吗?
无巧不成书,在上古还有个反舌国,我们先来这个是怎么回事:
《吕氏春秋·卷二·功名》记载:“一说南方有反舌国,舌本在前,末倒向喉,故曰反舌。”。
意思是说,反舌国人的舌根长在嘴的前边,舌头往喉咙里变长,这就是所谓的反舌。
这说的就比较直白了,但有人对“反舌说”持有不同的意见:
《淮南子》高诱对“反舌”有注解:“语不可知而自相晓。”。
意思是说,“反舌”并不是生理上结构的不同,这里说的是反舌国人“有未卜先知的本领”。
回过头来再看看,文文生理结构的“奇”,不可能体现在未卜先知上,毕竟它不是人,但它不是为一个聪慧的昆虫。
《山海经》记载:“文文,…善呼。”。
意思是说,文文擅长叫唤。换成人就是油嘴滑舌的,喜欢咋咋呼呼的人。
根据临床医学经验,舌头反长,是不能发出声音的。
笔者认为,“反舌”不能理解成“舌头反长”,文文应该是聪明又喜欢叽叽喳喳的昆虫。
放皋山:
根据山海经原文记载,放皋山理论上的位置在今天的河南伊川县境内。
此山,有神奇的像槐树一样外观的蒙木树,它可以使人神清气爽。
推荐大家,看看这版《山海经》:
¥20纸箱包装!现货观山海画集+山海经二本套装杉泽百鬼画师山海经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8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