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皋亭山,最早可以在《唐书·地理志》中寻到踪迹。到了南宋,宁宗皇帝曾御书“皋亭山”三字为匾。因为前面有半山掩其脊,所以冬日常积雪,站在钱塘江畔的鱼鳞石塘(钱塘江河口两岸的海塘,始建于多年前,以层次如鱼鳞得名)北眺,山昂然的挺立在视线中,以“玉柱临风”一举成名。而“皋亭积雪”也成了明代的杭州八景之一。
一旁就是上塘河。从前人们走惯了山路,有时也会走走水路。据说春秋战国时,皋亭山南麓人工开凿了上塘运河后,这条水路就成了杭州北隅的交通要道。秦始王出巡,先经过上塘河入杭州,在皋亭山南麓的阼湖(诏息湖)作短暂停留,抵达钱塘江后,又渡江去了会稽山祭大禹。之后,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下江南,也都依葫芦画瓢地走这条线路。
皋亭山一带曾是一个著名的“皋亭古埠”——京杭大运河的“杭州站”。隋炀帝贯通江南运河和江北运河后,上塘河成了京杭大运河的主航道。而南下北上的大宗盐粮商货在此下船上马,下马上船,皋亭山下商贾云集、百业兴旺。“皋城”的范围包括如今的星桥、丁桥以及半山一带。
南宋时,这里还设有接待外来使臣的“国宾馆”班荆馆。宋高宗每年在班荆馆接待金国使臣就达50多次,每次耗银达余两,绝对的大手笔。直到元末明初,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起点移至拱宸桥段,塘栖古镇兴起,临平古镇没落。
对于这段历史,清代吴焯曾赋诗一首:赤岸前头赤羽驱,平江供递五千夫。
可以想象当年的上塘河两岸是多么的人声鼎沸。纤夫结队,质库(古代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商铺,典当的前身)、塌坊(供客商堆货交易的行栈,又称邸肆)林立,村民居住的“水弄堂”弯弯曲曲摇向皋亭山腹地。一入夜,灯火通明,滩簧酒肆、诸色伎艺人云集,载歌载舞的戏班船从运河缓缓驶过,市声四起。
历史上的文人骚客特别垂青于此地,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第九十四回也将皋亭山写入作品。粗略地算了一下,单单赞美皋亭山的诗词就有多首,苏东坡、白居易、李白都曾到此一游,兴致来了,好诗也就出口成章。而赵构一首《临幸看桃诗》,描绘出了皋亭山的桃源胜景,也道出了高人争相逃离尘嚣、隐居皋亭的人生取向。
上城市政集团、上城智享生活
皋亭山景区发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