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弘化公主墓志中的ldquo错别字

撰文

郝厚璋唐一鉴

编辑

姜语嫣柳子寒

?

自清同治年间(年)弘化公主墓志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15公里的南营青嘴湾出土后,一直被考古和史学界广泛解读,且说法不一,且有一字被忽略。经过多年研究,如今谜底终于被揭开。

然而,通过唐代弘化公主这个超级IP的深层研究与产品的开发,对于武威文旅业新物种的打造,也会为战术上提供强大的支撑。事实上,在凉州这个“小十三朝古都”的空间内,更需要历史与科技交汇下的新场景锻造,让这座城市向“城事”,再到“城势”扩展......

···············

《弘化公主墓志》:“以圣历二年三月十八日,葬于凉州南阳晖谷冶城之山岗,礼也。”

对于“冶城”二字的解读,自清朝末年《弘化公主墓志》出土以来就一直悬而未解。

“冶城”二字,不仅关系着《弘化公主墓志》的准确解读,也是打开吐谷浑陵区诸多谜题的一把锁。年就要结束了,实不愿将此谜底拖过年。为了扫开吐谷浑研究的关键路障,本人特揭底如下,以为送给大家的新年礼物。

“冶城”,实系避讳唐高宗李治的“减笔”写法

《册府元龟》:“太宗讳世民。武德九年立为皇太子,令曰:‘依礼,二名义不偏讳。尼父达圣,非无前指,近代以来,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诰。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者,并不须避。’至高宗即位,乃改民部为户部以避之。”“高宗讳治。即位初,有司请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治礼郎为奉礼郎。帝以贞观时不废先帝二字,不许。有司奏曰:‘先帝二名,礼不偏讳,上既单名,臣子不敢指斥。’从之。”

意思就是,唐太宗下令,如果涉及他的名字〈世民〉不是连续读的就不必避讳了。唐高宗继位后,有关部门提出要把涉讳〈治〉字的一些官名作避讳处理,唐高宗就拿唐太宗为例没有同意。大臣们说,先皇名字是两个字〈世民〉可以不避讳,但皇上您名字是一个〈治〉字,不避讳大家都不方便称呼。于是唐高宗就同意了。

辈分关系:唐太宗李世民→(子)唐高宗李治(儿媳)武则天

按照“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都避讳的范围,《墓志》在当然的避讳之列。《弘化公主墓志》在具体办法上采取了缺笔方式,“治城”就讳写为“冶城”了。

故,“冶城”系为避讳唐高宗名字李治的“减笔”书写,此外的任何可能性都不是。

“冶城”,系指唐朝凉州神鸟县“治城”

《弘化公主墓志》:“以圣历二年(年)三月十八日,葬于凉州南阳晖谷冶城之山岗,礼也。”

《慕容煞鬼墓志》:“粤以神龙二年(年)九月十五日,葬于凉州神鸟县天梯山野城里阳晖谷之原。”

《慕容宣彻墓志》:“粤以景龙三年()四月十一日奉于凉州神鸟县界。”

《太原郡夫人武氏墓志》:“即以(开元)廿四年(年)景子岁十月三日己酉,迁窆于凉城南卅里神鸟县阳晖谷之西原。”

“凉州之南山”至今已出土吐谷浑墓葬10座。除慕容智墓另在距弘化公主墓几十里的地方外,其余9座均聚葬于凉州青嘴喇嘛湾。也就是说,《弘化公主墓志》所谓“冶城”,即《慕容煞鬼墓志》《慕容宣彻墓志》《太原郡夫人武氏墓志》所谓“神鸟县”之“治城”。

“治城”,即地方官署所在地。由此可以确定,凉州青嘴喇嘛湾吐谷浑陵区附近就是唐朝凉州神鸟县县治所在地。

“冶城”,揭开了唐朝凉州神鸟县的历史转迁面纱

《旧唐书?地理志》:“神乌:汉鸾鸟县,属武威郡。后魏[北魏,年~年]废。总章元年[年],复于汉武威城置武威县。神龙元年[年],改为神乌,于汉鸾鸟古城置嘉麟县。”“嘉麟:神龙二年[年],于汉鸾鸟古城置。景龙二年[年]废,先天二年[年]复置。”

《元和郡县图志》:“神鸟县:旧郭下,本汉鸾鸟县。张天锡[年~年在位,前凉]改置武威县,后废(武威县)。武德三年[年],又于〈姑臧〉城内置神鸟县,与姑臧分理,神鸟理西,姑臧理东。贞观元年[年]废(神鸟县),总章元年[年]又置(神鸟县)也。”

历史沿革时间点:汉鸾鸟县→张天锡[年~年在位,前凉]改〈汉鸾鸟县〉置武威县→后魏[北魏,年~年]废〈武威县〉→武德三年[年]又于〈汉武威城〉城内置神鸟县,与姑臧分理→贞观元年[年]废〈神鸟县〉→总章元年[年]又置〈神鸟县〉也,复于汉武威城置武威县→神龙元年[年]改〈武威县〉为神乌→神龙二年[年]于汉鸾鸟古城置〈嘉麟县〉→景龙二年[年]废〈嘉麟县〉→先天二年[年]复置〈嘉麟县〉。

1、武威县的起始地在汉鸾鸟县,唐高宗总章元年[年]武威县县治才合于汉武威城。

武威县县治转迁:汉鸾鸟县→张天锡[前凉,年~年]改〈汉鸾鸟县〉置武威县(县治在汉鸾鸟县城)→后魏[北魏,年~年]废〈武威县〉→总章元年[年]复于汉武威城置武威县(县治在汉武威城)→神龙元年[年]改〈武威县〉为神乌(县治在汉武威城)

2、神鸟县、武威县分别是两个县治,总章元年[年]分设两地,神龙元年[年]〈神乌县〉取代了〈武威县〉。

神鸟县县治转迁:武德三年[年]又于〈汉武威城〉城内置神鸟县(县治在汉武威城),与姑臧分理→贞观元年[年]废〈神鸟县〉→总章元年[年]又置〈神鸟县〉也(县治在汉鸾鸟县城),复于汉武威城置武威县(县治在汉武威城)→神龙元年[年]改〈武威县〉为神乌(县治在汉武威城)

3、汉鸾鸟县城与汉武威城分别是两座城市。汉鸾鸟县城,即唐置嘉麟县县治。

汉鸾鸟县城:汉鸾鸟县→张天锡[前凉,年~年]改〈汉鸾鸟县〉置武威县(县治在汉鸾鸟县城)→后魏[北魏,年~年]废〈武威县〉→总章元年[年]又置〈神鸟县〉也(县治在汉鸾鸟县城)→神龙二年[年]于汉鸾鸟古城置〈嘉麟县〉→景龙二年[年]废〈嘉麟县〉→先天二年[年]复置〈嘉麟县〉

在唐高宗总章元年[年]“又置〈神鸟县〉”到唐中宗神龙二年[年]“于汉鸾鸟古城置〈嘉麟县〉”期间,弘化公主墓所在地的行政辖属归〈神鸟县〉。

弘化公主于武则天圣历元年(年)去世,故《弘化公主墓志》记载曰“葬于凉州南阳晖谷冶城之山岗”,意即葬于唐置神鸟县县治左近的山岗。

“冶城”,揭示了唐朝凉州城市的转迁路线图

1、汉武威城名称沿革

汉武威城、姑臧城、唐武威城即今武威城。武威郡郡治一直在汉武威城。

注意,《元和郡县图志》所谓“总章元年[年]复于汉武威城置武威县”使用的是“汉武威城”一词。因为,唐高宗总章元年[年]“复于汉武威城置武威县”后名称变换频繁,由于习惯原因,对汉武威城名称存在“姑臧城”“神鸟城”“武威城”“神乌城”混用的情况,故《元和郡县图志》使用了“汉武威城”这一名称,以免被后代错误理解,这与使用“汉鸾鸟县城”一词是一样的道理。

武威城名称沿革:汉武威城→姑臧城→唐武威城[年]→

2、汉置武威郡与武威县是两个行政建制,唐前郡治、县治分设于两城,年合于武威城同城办公

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在河西走廊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鸾鸟县,属武威郡”说明,武威郡、武威县是两个层级的行政建制。行政层级关系是,武威郡的建制为郡,下辖包括武威县在内的许多县。

武威县的存在时间和县治所在地分两段,前凉张天锡“置武威县”到“后魏废〈武威县〉”期间,武威县县治在汉鸾鸟县城。总章元年[年]“复于汉武威城置武威县”到神龙元年[年]“改〈武威县〉为神乌”期间,武威县县治在汉武威城。故,把武威郡、武威县理解为同一个行政机关是错误的,把武威郡郡治、武威县县治理解为一直在汉武威城同城办公更是错误的。

武威县历史沿革分两段时间:(1)张天锡[年~年在位,前凉]改〈汉鸾鸟县〉置武威县→后魏[北魏,年~年]废〈武威县〉,县治在汉鸾鸟县城。(2)总章元年[年],复于汉武威城置武威县→神龙元年[年]改〈武威县〉为神乌,县治在汉武威城。

3、姑臧城易名为武威城的具体时间是[年]

唐高祖武德三年[年]“又于〈汉武威城〉城内置神鸟县,与姑臧分理”说明,神鸟县、姑臧县的县治所在地叫姑臧城。唐高宗总章元年[年]“复于汉武威城置武威县”后,武威县取代了姑臧县,姑臧城也易名叫武威城。故,姑臧城易名叫武威城的时间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年]。

汉武威城名称沿革:汉武威城→姑臧城→唐高宗总章元年[年]易名叫武威城

4、关于“神鸟理西,姑臧理东”的格局演变

武德三年[年]“又于〈汉武威城〉城内置神鸟县,与姑臧分理,神鸟理西,姑臧理东”说明,从武德三年[年]到唐高宗总章元年[年]期间,姑臧县、神鸟县的县治都在汉武威城,行政管理区划是“神鸟理西,姑臧理东”。

总章元年[年]“复于汉武威城置武威县”、神龙元年[年]“改〈武威县〉为神乌”、神龙二年[年]“于汉鸾鸟古城置〈嘉麟县〉”说明,在唐高祖武德三年[年]到唐高宗总章元年[年]“复于汉武威城置武威县”期间,行政管理区划是“神鸟理西,姑臧理东”。在年到唐中宗神龙元年[年]“改〈武威县〉为神乌”期间,行政管理区划是“神鸟理西,武威理东”。年“于汉鸾鸟古城置〈嘉麟县〉”后,行政管理区划演变为“嘉麟理西,神乌理东”。

行政管理区划演变[-年]“神鸟理西,姑臧理东”→[-年]“神鸟理西,武威理东”→[年]“嘉麟理西,神乌理东”

5、汉鸾鸟县城,即今武威市凉州区古地名“古城”

《弘化公主墓志》所谓“冶城”,系指唐“神鸟县”之“治城”所在地。凉州区古城镇之古地名曰“古城”,距弘化公主墓约10里左右,此即凉州吐谷浑墓志所谓“神鸟县”之“治城”,亦即“汉鸾鸟县城”也。

“古城”历史转迁:汉鸾鸟县→张天锡[前凉,年~年]改〈汉鸾鸟县〉置武威县(县治在汉鸾鸟县城)→后魏[北魏,年~年]废〈武威县〉→总章元年[年]又置〈神鸟县〉也(县治在汉鸾鸟县城)→神龙二年[年]于汉鸾鸟古城置〈嘉麟县〉→景龙二年[年]废〈嘉麟县〉→先天二年[年]复置〈嘉麟县〉→→→今名“武威市凉州区古城镇”

6、“神鸟县”“神乌县”分别是两个历史县治的名称

据记载,唐高祖以凉州所献神鸟为祥瑞,故以名“神鸟县”,具体时间是唐高祖武德三年[年]。唐中宗以凉州所献神乌为祥瑞,故以名“神乌县”,具体时间是唐中宗神龙元年[年]。

神鸟县:唐高祖武德三年[年]“又于〈汉武威城〉城内置神鸟县”→贞观元年[年]“废(神鸟县)”→总章元年[年]“又置(神鸟县)也”神乌县:总章元年[年]“又置(神鸟县)也”→神龙元年[年]“改为神乌”

“冶城”二字,揭示了吐谷浑民族与“凉州之南山”的历史渊源关系

《旧唐书?地理志》:“吐浑部落、兴昔部落、阁门府、皋兰府、卢山府、金水州、蹛林州、贺兰州,已上八州府,并无县,皆吐浑、契苾、思结等部,寄在凉州界内。共有户五千四十八,口一万七千二百一十二。”

“已上八州府,并无县,皆吐浑、契苾、思结等部,寄在凉州界内”,就清楚地揭示了“凉州之南山”之于吐谷浑的历史渊源关系,也为准确解读吐谷浑陵区为什么在“凉州之南山”打开了一道门户。事实表明,从吐谷浑西渡洮水那时起,“凉州之南山”就成为吐谷浑王国连接阴山、上陇、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几大板块的重要通道。

“冶城”二字确定了,弘化公主墓左近就是汉鸾鸟县城

汉鸾鸟县城是武威县最早的县治,又是唐朝神鸟县曾经的县治,是凉州城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发掘汉鸾鸟县城,将为凉州吐谷浑陵区开发建设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并将极大地拓展凉州城建设的历史空间。

毋庸置疑,无论是“铜牦牛”“吐谷浑”还是“弘化公主墓志”,历史语言能否在时间轴上进化为城市的新语言,提高城市竞争力,夺回往日的辉煌,是当下甘肃武威(凉州)这座城市所面临的新课题、新命题、新范式!

郝厚璋,生于凉州,学于兰州,居于福州。文学作品发表于《中华时报》《读者》及新华网、广播电台等刊物媒体。经济社会研究成果发表于《新华文摘》《人民文摘》《国内动态清样》《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等刊物。

唐一鉴,媒体观察员、《封面观察》资深评论员。曾工作于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原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长期从事兵战与商战研究,擅长于文旅新物种打造,并率先提出元宇宙时代的元旅游、文旅毕加索主义、夜托邦等概念。年8月,受吉林师范大学邀请,在力行讲堂做了《东北不夜城快速引爆的达芬奇密码——兼谈西安大唐不夜城爆火逻辑》的专题讲座。

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