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1月25日电(记者魏建军)在兰州市东北角20公里处,黄河流经黄土地形成一个“S”形的太极弯,这里有一片生长了数百年的“万亩梨园”,被黄河紧紧地揽在臂弯,“受尽恩宠”,孕育出了黄河岸畔“种高田”的农耕文明。
这个从明代嘉靖年间就有种植梨树的“万亩梨园”,位于皋兰县什川镇,年,被录入世界吉尼斯大全,成为“世界第一古梨园”,这里留存至今的古梨树最“年长”的已有四五百年,现存百年以上的古梨树就有多株。
古梨树为何能生长百年甚至数百年?“是因为有一群勤劳质朴的农民,精耕细作种‘高田’,悉心养护的杰作。”在古梨园民间保护发起人魏著鑫看来,老梨树和果农“相濡以沫”,人把树“服务”得好,树上挂的梨就多。
所谓“种高田”,就是果农用“天把式”攀上云梯,在半空中给梨树授花粉、做修剪、吊树枝等这一套古法种植技艺。然而,古梨园的生态密码不仅限于此,还有“抠树皮”“抹土泥”“树根堆沙”等。
“抠树皮”就如同给人“挠痒痒”,魏著鑫如此比喻,不仅促进了树的新陈代谢,还将树皮下的虫卵刮个干净,不但“止痒”,还很保健。而在树上“抹土泥”,既有“护肤”的功效,也阻断了虫卵跟空气接触,将其“憋”死。有意思的是“树根堆沙”,树上掉下来的虫子很难通过沙堆再次爬到树上……
当然,翻地松土、施土肥这些是“养护”梨树最基本的方法。“人敬树一尺,树会敬人一丈。”魏著鑫说,老祖先留下的这套梨园古老种植技法,太博大精深!他感慨道,如果梨树有三五年不“打理”,很快就“不像样子”了,有些甚至会枯死。
魏著鑫回忆,小时候在梨园,总有老人会跟他讲老梨树的故事。后来,他跟随城镇化大潮进了城,在乡愁牵引下,很多人和他一样又回到故乡后发现,“家乡的梨园变了,很多的古梨树消失了”。
图为八旬老人魏兴素在古梨园山坡上种植嫁接梨树新品种的“试验田”。魏建军摄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梨园之殇”。魏著鑫告诉记者,在年至年期间,夜里总能被“电锯惊魂”吵醒,一棵长了几百年的老梨树,不到2小时,就倒在了这片文明的土地上。“童年精致美好的乡村记忆,就这样一点一点消失了,痛心疾首。”
从那时起,在梨园长大的农民、教师、学生以及公务员等多个群体自发成立了一个有关古梨树保护的民间组织,通过劝阻、呼吁、撰文献策等方式,希望尽可能留住这些“生态奇迹”。为此,魏著鑫也注册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