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的“城市漫步:发现与表述”系列工作坊之后,今年的“城市漫步:追溯与重构”系列又将开启。我们需要追溯地方历史,感受空间经验如何影响人,并重新建构地方和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本文是第一期“漫步-重构”的“在地者”btr为他儿时玩耍的皋兰路所写。几经更迭,皋兰路两旁的建筑没有太大的变化,建筑的职能却一变再变了。
5月28日,我们将跟随btr重走皋兰路,同时邀请5位“观察者”一起行走和讨论。具体的招募信息及报名方式请见文末。
皋兰路。澎湃新闻记者沈健文图
要选一个地方作上海的地标,绝不是桩容易的事。景点很多,甚至让人一眼就能在大脑里超级链接到上海的景点也不少,但一想到要由它们来标记上海,又多少有点不甘心。像奥运选拔赛,或选一部电影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似的,唯恐选出的城市一角落了下风。因此,我回到这个词的源头,从更私人、更自我的角度想了想:在这个城市,究竟有什么是会触动我的,究竟哪里对于自己才是真正重要的。就这样,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条马路——皋兰路。
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曾有一个有趣的想法,他说人在年幼时与土地是最为亲近的——因为年幼时身材矮小,就会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