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苏轼被贬至黄州的第三年。一个末秋的夜晚,好友们在东坡雪堂喝得醉醺醺。苏轼拄着拐杖,漫无目的地往临皋家中走去。归家的时间,似乎早已是半夜三更了。家童鼾睡,任苏东坡怎么样敲门都不应。苏东坡只能拄着拐杖默默地听江水翻涌的声音。
夜色苍茫,月色朦胧温润,一个深幽的背影,只身一人面向这汹涌澎湃的江水,半生悲惨遭遇,尽数浮上心头。于是有了这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醒复醉”三字,展露出苏东坡此刻心情是苦恼的、悲慨的、绝望的。一场“乌台诗案”,令苏东坡的人生理想转瞬之间成空。由繁华似锦的京城贬至黄州,心中的低落与苦闷溢于言表。就算早已是两年多时间了,但是这样的秋夜,有时候最能传递人的思愁。这才有了苏东坡“酒后吐真言”之举,醉而复醒,醒而复醉。
“家童鼻息已雷鸣”却又刚好与“夜饮东坡醒复醉”达成明显的对比:一个是不谙世事的小男孩,另一个是半生沧桑的中年人;一个无牵无挂,因此很快酣然入睡,另一个却心事难平,大半夜都没有入睡。
家童心无挂念,因此欢喜;苏东坡却有太多太多的杂念,人生理想、国家兴亡......如承受不住行囊,压在肩旁。苏东坡本身也发现到了这点,于是理所当然传递了下阕对自己的叩问:“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长恨本身在官途,有非常多的身不由己、百般无奈。最终哪一年才可能抛却那颗追逐名利的心呢?
一生因何有这么多的无奈,其实就是在于自己心怀非常多的欲念,人生理想、利禄功名,满足了就欢喜,满足不了就无奈,得到了些许就想要更多,有时候无法满足。
苏东坡这一句对心灵深处的叩问,刚好是源自于他把名利真正意义上地勘破。他看到了本身对名利理想的追求与留恋,却更看到了惟有选择放弃那些外在的执念,才能够实现心灵深处真正意义上的释怀。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深夜风静,轻风徐来,正如苏东坡那颗由苦闷愤激不知不觉趋向于豁达平静的心。苏东坡说,他要借着这良宵美景,驾着一叶孤舟,就此随波沉浮,在江海间寻找心灵的慰藉度过余生。
名利与欢喜,有时候难于两全的。幸好,苏东坡提前看透了这一点。世人都说,黄州是苏东坡一生的低谷期,但事实上,黄州又何尝不是他一生新的开始呢?
苏轼乐观豁达,至情至性,他的词总是为人生之感,为生命之悟,皆化作美轮美奂、气势磅礴的诗词,广为流传。
读苏轼的词,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无论我们处在任何一个人生阶段都能够所有感悟,如果,你想要走进苏轼的词,向您推荐这本《苏轼词传》,这本词传收录了苏轼一生的词,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睿智聪慧、至情至性的苏轼吧!
难得的是,这本书还以苏轼的词为主题,从当时的社会观念与时代背景出发,对苏轼的生平际遇、诗词艺术、社会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现了苏轼以文传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文笔华丽而不浮夸,如此心静方能品人间至味。
书中对苏轼的生平进行了优美而深情的叙述,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从东坡的生平中体会了苏轼写诗时的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诗人超脱心境。
这一套书中还有《辛弃疾词传》《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点击下方即可购买
这套书不仅包装精美,更是根据人物的不同背景和形象设计了优美的封面,纸质也很精良,阅读起来不得不说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