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宋芳科
年初,甘肃交通运输部门承诺要办22件民生实事,首列第一的就是“实施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新建1万公里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深入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推进城乡运输一体化、消除县乡公路安全隐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字字句句写到了农村发展的要紧处,桩桩件件落实到了农民需求的迫切处。
“以前路不好走,晴天全是土,雨天到处泥,出门赶集、看病特别不方便。现在村组路通了,走起来又干净又快,而且地里种的玉米、洋芋、金银花都有人进村来收。”通渭县卢董村村主任卢勇辉说道。像卢董村这样,年新修了硬化路的自然村(组),全省有个,而全年新建成自然村(组)通硬化路达公里,畅通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年,为了实现1万公里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的目标,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制定了《新建1万公里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实施方案》,印发了《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全面支撑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并在全国率先印发《甘肃省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技术指南》,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成立14个小分队,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工作指导帮助,从制度层面和实际工作上切实指导自然村(组)路建设。
“路通了、车来了”,还要想办法“留得住、通得好。”甘肃交通运输部门在建设中,充分加强运输企业与邮政、快递企业深度合作,大力发展县、乡、村三级邮件快件运输业务,设立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示范点55个,打造客货邮示范线路33条,通过“客车带邮包”的办法,利用客运班线资源,建设村级快递收发货服务点,方便群众客、货、运、邮“一站式”办理。“我儿子从县里寄的,两小时就收到了,还是热乎的!”皋兰县石洞镇豆家庄村张老汉从农村服务站取回烧鸡时喜形于色。
除此之外,甘肃省交通运输厅还创建10个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示范县,打造条特色公路,加快促进“交通+特色产业、+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