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凌晨4点,天还没亮,安宁区西路街道环卫所清洁工李宝堂夫妇匆匆地套上衣服,抹了一把脸,就早早地来到他们的清扫区域——安宁西路上的趣味家属院、44中学及教育局小巷道,挥舞起扫帚,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工作……
当日中午,正在44中学小巷道里保洁的李宝堂、张天梅夫妇,穿着一身干净的保洁制服,一手握着扫帚一手拉着簸箕,虽然天气比较寒冷,但他们的脸上却挂着和蔼的笑容。
李宝堂今年51岁,是皋兰县九合镇人。年初,他们夫妻二人离开老家到市区找工作。初来乍到,找工作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都属‘’人员,也不懂什么技术,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意要我。”吃了不少闭门羹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与路边环卫工人聊天时得知安宁区环卫局正在招工。“听说只要能吃苦,不怕累,就能做,我觉得我能成。”于是,他们便鼓起勇气来到了安宁区环卫局应聘,最终被聘用。
从那天开始,李宝堂夫妇便成为安宁区城市“美容师”中的一员,早出晚归便是他们生活的常态。“我们的工作时间分为早班和晚班,早班凌晨4时就开始上班,下午1点交接班;晚班则是下午1点接班,到晚上9点才能下班。”李宝堂说,他们每天用脚丈量着城市的大街小巷,用双手扫除片片垃圾,抹去处处污垢。
每天凌晨4点过点就到清扫区域,两口子清扫完第一遍后,再一次进行保洁,然后李宝堂就可以回家休息,并给媳妇准备午饭,到了下午1点接班时,他给媳妇带上饭菜。“上班时间,我们一直处于劳作的状态,休息的时间寥寥无几。特别是44中学小巷道,上下学高峰期需要一刻不停的清扫,必须一遍一遍的把当天负责的三条小巷道从头巡视到尾,发现垃圾就立刻处理。”张天梅说,烈日炎炎,躲在有阴凉的地方站上一小会儿;狂风暴雨,在路边屋檐下坐几分钟,寒冷的冬天就只能多走动了。这便是他们全部的休息时间。“最怕的就是下大雨,雨水会将垃圾冲得到处都是,很难清理干净。”张天梅说。
“我们每天4点多就要到岗,上早班的时候一起出门,然后就分别在自己的三条小巷道区域清扫、保洁,如果我清扫的区域里垃圾多的话,老公就会过来帮我,我感觉挺温暖的。”张天梅一边说着,饱经沧桑的脸掩饰不住她欣慰的笑容。
有了丈夫的陪伴,张天梅在工作岗位上更卖劲。“特别是到了‘冬至节’前后两三天,市民就会集中祭祀,虽说在固定的地方焚烧纸钱,但我们要时刻在现场盯着,要将余火和纸灰及时清干净。”张天梅说,上班5年时间,每到祭祀的高峰期,他们从来就没有按时下过班,两口子都是在晚上11点多,甚至次日凌晨1点多才能回家,草草洗漱一下,才吃饭,然后抓紧休息,凌晨4点出门按时上班。
安宁区环卫局西路街道环卫所所长周梅,对李宝堂、张天梅夫妻俩的工作赞不绝口:“两口子打扫的街面都干干净净,工作上丝毫不马虎。”“有时候,有的住户喜欢把垃圾随便丢在大门口,刚扫过的地面又变脏了,他们俩每次都是默默再次清扫,从来没有责备过居民。”教育局小巷道家属院的秦女士说,久而久之,家属院的住户随手乱丢垃圾的人自己都不好意思,也就不乱丢垃圾了。”
春去秋来,冬来暑往。李宝堂、张天梅夫妻俩已在环卫岗位上工作了5年。回忆这5年来走过的路,他们深有感慨地说:“安宁区如同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5年,我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化和成长,也看到了市民文明素质一天天在提高,我们将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让这座的城市更加整洁。”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滕效宏实习生梁轶昕李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