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东部榆中县的居民来源,和明朝迁移人民

兰州东部榆中县的居民来源,也同永登的情况差不多。明朝的迁民对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开发边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的迁民基本奠定了榆中人口的分布格局。:榆中地处少数民族聚居边缘区,是古代中原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厮杀的战场。由于战争的原因,加上秦、明两个朝代多次宿卫、戍边、屯田,迁移了较多的内地移民或谪民充边,两千多年来,羌、戎、氐、匈奴、鲜卑、卢水胡、吐谷浑、党项、吐蕃、蒙古、满、回等十多个民族在这里聚居过。民族之间的争战与共处,形成了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局面。在民族历史演化中,徙来的内地移民带动了榆中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部分游牧的少数民族得以定居,各民族的大杂居和小杂居加速了零散民族的汉化。到了今天,在榆中定居的主要为汉、回两个民族。肃庄王朱移肃王府于兰州后,将榆中马衔山、官滩沟辟为肃王府牧场,并将王圹(墓地)选在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后的平顶峰。于是牧马人和修墓的工匠、卫士以及家属就定居下来,如今来紫堡乡的谈、施二姓就是其后裔。榆中夏官营苑川河中上游,有一处叫裴家窑的地方,这里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恶劣。明朝初年,榆中裴氏先祖从山西迁来之后,凿窑而居,遂有裴家窑之称。中国山西著名的宰相村一一裴柏村,唐代名相裴度就是他们的远祖,在中国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相当辉煌。据说,其先祖居住的裴柏村是一块风水宝地,那里群岭拥抱,涑水环绕,松柏叠翠,自裴氏家族迁到裴柏村之后,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在正史立传者六百多人,名垂后世者三千余人,仅辛相就先后出过59位,所以裴柏村是闻名全国的宰相村。裴度、裴寂、裴耀卿、裴炎均为唐朝著名辛相。文武双全的裴度曾是四朝重臣,被封为晋国公。裴氏家族自古就是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名门巨族。如今榆中为数不多的裴姓人就是他们的后代。在皋兰县的西岔、黄茨滩、秦王川、柴家庄以及红古区的海石湾、柳家河湾、张家祠,还有七里河区的柴家河和城关区的东焦家湾、桃村坪等地居住着不少柴姓人家,他们常常会津津有味地追述历史上的“陈桥兵变”,描述戏剧中的柴荣(世宗)皇帝以及北宋初年的柴郡主,梁山好汉柴大官人,元末官拜都堂首领之职的柴波罗章等。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由郭威建立,称周太祖,河北邢州尧山人,娶妻柴氏,公元年卒,其义子柴荣(也称郭荣)即位,称周世宗。柴荣是河北邢州龙岗人(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系柴氏族谱所记载的“后周世宗柴皇帝”。元末,柴皇帝后裔柴波罗章在元军中任职,镇守兰州金城关。元亡明兴,柴波罗章携族人和一些解散未归的老残兵卒,逃至今柴家台西坪对格台(应是对角台。隔河与扎马台、祁家坪形成对角相望,古代是军事隘道石津渡口),筑城聚落,并在城旁修建佛寺,后迁柴家台村东,即幸福寺,也称柴家寺。从筑城、建寺规模之宏大,不难想见柴族当时人力、财力、物力之雄厚。洪武之后,局势转得太平,柴族人家陆续迁往山下黄河岸边,依山傍水,开发生息,从此有了柴家川、柴家台地名。若干年后,因川、台两地土地有限,难以维持生计,不少族人自谋生路,散居附近各地。柴荣是河北邢州龙岗人(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系柴氏族谱所记载的“后周世宗柴皇帝”。元末,柴皇帝后裔柴波罗章在元军中任职,镇守兰州金城关。元亡明兴,柴波罗章携族人和一些解散未归的老残兵卒,逃至今柴家台西坪对格台(应是对角台。隔河与扎马台、祁家坪形成对角相望,古代是军事隘道石津渡口),筑城聚落,并在城旁修建佛寺,后迁柴家台村东,即幸福寺,也称柴家寺。从筑城、建寺规模之宏大,不难想见柴族当时人力、财力、物力之雄厚。洪武之后,局势转得太平,柴族人家陆续迁往山下黄河岸边,依山傍水,开发生息,从此有了柴家川、柴家台地名。若干年后,因川、台两地土地有限,难以维持生计,不少族人自谋生路,散居附近各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2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