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鸿博士与种瓜带头人魏万绪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采访组在皋兰县采访现场
6月17日天一亮,程鸿博士便带着他的团体匆匆赶往皋兰县甜瓜示范基地。对他而言,这一天太重要了,数年精心培育的种子终于长成,到了可以采摘、验证的时刻。能否向人们呈现白皮瓤绿的正宗白兰瓜,找到遗失已久的味道,就看这一天……
白兰瓜丢了
兰州被喻为瓜果之城,其中,白兰瓜占据着重要位置,20世纪60—80年代,兰州白兰瓜畅销国内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东南亚市场,出口至欧洲,身价百倍,供不应求,成为我市当时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可以这么说,提起白兰瓜,就会想到兰州;来兰做客,定要尝尝白兰瓜。
令人遗憾的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白兰瓜开始走下坡路,市场上很难再找到香甜扑鼻的正宗白兰瓜。
究其原因,是因为最早推广的白兰瓜属常规品种,经过多年的连续种植后,重要关键基因丢失,品质开始下降,当时人们也缺乏育种、保种观念,以及考虑到当时的运输条件,人们在品种选育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白兰瓜的储运和甜度,而忽略了白兰瓜的口感和独有的香味,时间一久,便形成了现在白兰瓜品种混杂、品质退化的局面。
“现在兰州市场上白肉的叫白兰瓜,橘红肉、白绿相间的也叫白兰瓜,总之,只要是兰州种出的瓜,都叫白兰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程鸿博士对记者说,从本质上讲,只有绿肉、灰白皮、短椭圆的才算是正宗的白兰瓜,具备这一特征的白兰瓜已在市场上绝迹。目前的现状,是因为当时销量太好,各种类型的品种都开始叫白兰瓜,也就是说,只要是兰州出来的都叫白兰瓜,这样,白兰瓜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开始错位,直到现在,人们还认为白瓤的应该叫白兰瓜。瓜农们自己保存种子,当年用的去年的种子,这种常规种子一年一年复种,其外观、颜色以及肉瓤等品质开始下降,时间一久,白兰瓜的种子发生突变,原有的味道没有了,想吃到正宗的白兰瓜已没有可能。
省农科院挑起寻瓜重任
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位于安宁区西侧,经多方打听,记者来到程鸿所在的办公室。办公室不大,却感觉空荡荡的,屋里只有一张办公桌和电脑,靠墙一侧的书柜上摆满了业务书籍,屋角放着二三个甜瓜。
程鸿是会宁人,毕业于甘农大。50岁的他、大个子,和人们想象中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博士不同,他面色黝黑,不善主动与人言谈,只有聊到白兰瓜的时候,才感觉他有说不完的话题。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的“陇椒”,便是他和同事王兰兰共同培育成功的。
其实,省农科院蔬菜所早早布局开始甜瓜的育种和培植工作,单就白兰瓜而言,因没有早期的种子,进展缓慢。年开始,农科院下决心重树白兰瓜品牌,为白兰瓜正名,精心调配单位内人力、财力进行白兰瓜的专项研究,并将该项目称为“白兰瓜重建工程”。
“作为我省唯一一家农业科研机构,我们有责任找回丢失的白兰瓜。在调我负责这项工程时,领导这样叮嘱我。”程鸿回忆道,当时他还向所领导发邮件,表示自己一定会努力工作,把白兰瓜找回来,决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当年成立的甜瓜分子育种课题组,就是想运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解决这一难题。程鸿说,采用常规技术已经落伍,他们想通过生物技术,在田间找到接近白兰瓜的品种,“把未授粉子房采回来,借助胚珠在实验室开展大孢子培养,从而获得基因纯正的稳定育种单系材料。然而,几年过去,虽有所进展,但还是不如预期。
找寻之路,再次陷入困境。
心中焦虑,彻夜难眠。有一天,程鸿无意中在手机中看到一名游客发的贴子:“到兰州,谁能告诉我,哪儿能买到正宗的白兰瓜?”后面的回贴说,“正宗的白兰瓜种子已经没有了,现在能找到的都不是正宗的……”程鸿看到这里,心中感觉非常内疚,他自语道:“决不能放弃,要坚持,一定会有办法。”
每个甜瓜都是宝贝
每年从“惊蛰”开始,程鸿团队便进入了户外工作模式。住老乡家,与大棚为伴。
连续20天,在40度的大棚里至少工作两小时,开展杂交组合选配工作,这就是程鸿团队每年躲不掉的历练。
6月中旬,兰州的天气异常炎热。记者跟随程鸿来到位于皋兰的甜瓜育种基地。基地位于乡道一侧,为了通风,大棚顶部已被打开,管护人员在现场守候。“夏天大棚里的温度能上升至40度,不通风,这一棚的甜瓜就全完了。”管护人员说。
大棚内,一垄垄甜瓜长势正旺、几近成熟,在藤条、绿叶之间若隐若现。细细看来,这些甜瓜有绿皮、白皮的,还有外表结网的……其外观有的像番瓜,长长的;还有的长得圆鼓鼓的,有大、有小,十分惹人,只是甜瓜表面上的编号显示他们是有“身份”的,不得随意采摘。
程鸿一进入棚中便撇下我们,在垄间细细观察甜瓜的外观、瓜蒂……时而站起、时而蹲下,嘴里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这些甜瓜对他来说都是宝贝,是数年的心血,现在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不容出半点差错。
“为了确保质量,一个藤上只让结一个瓜。这个大棚共种植了近种甜瓜,如果加上周边大棚栽培的,我们每年种植的甜瓜种类达多种,几乎全球各地、各种类型的甜瓜都可以在我们的育种基地见到”。程鸿简要地对记者说。
程鸿比划着手势,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讲解育种的过程和对未来的憧憬,记者听着,脑海里浮现出瓜农幸福的笑脸和乡村的美景。
事业是甜蜜的,其路程必伴随着心血和汗水。
“这些甜瓜的味道怎么样?”在棚外,记者笑着询问管护人员。“我们可吃不到,通过近几年的观察,我算是发现了,我们吃瓜是解馋,是为了享受。他们吃瓜还要带仪器、要记录,是技术活儿。”管护人员笑着说:“不过,也不要紧,等他们实验成功了,我们吃最好的,吃现成的。”
程鸿设置的大棚有好几座,每座互不相连,只是简单的转转,也要一上午的时间。
坚持、执著赢得的机遇
在开展基础实验研究的同时,寻找原始白兰瓜种质的工作也在进行。程鸿团队来到最早种植白兰瓜的雁滩和青白石,然而这里已被纳入城市建设,别说瓜田,就连瓜农都找不到。寻访中,许多老人对他们说,如果再早上10年,或许还有希望。
随后,他们又去了皋兰县水源乡、水阜镇老鹳村、什川镇、忠和镇等地寻找,但还是一无所获。“找五六十年代的种子,根本没有希望,就算是找到了,发芽成苗的概率也是寥寥无几。”程鸿对记者说,市场上年左右的种子,基因已经发生变化,不符合要求,兰州产区的正宗白兰瓜没有了。
如今,市场上绝大部分是年前后商贩带来的“台农二号”种子,因其瓜型和正宗白兰瓜有几分相像,被人们误称为白兰瓜。“我们也想种以前正宗的白兰瓜,但没有种子,只得高价购买‘台农二号’的种子。”程鸿在寻找过程中,老乡这样反馈。
程鸿团队面临的困境,院、所领导都看在眼里,因此,只要有全国或国际上相关领域的会议,都想办法让程鸿参加,希望程鸿能跳出圈外,另辟蹊径。
机遇终于来了,并成为寻瓜的转折点。年的国际葫芦科会议在美国密西根州召开,因为白兰瓜原种来自美国,叫做“蜜露”。在美参会过程中,程鸿有幸结识了一位外国友人,对方被程鸿的经历和精神所打动,表示愿意帮助寻找。
经甘肃省种子管理单位同意,农业农村部批准,程鸿获得了甜瓜种子进口许可证。梦寐以求的种子终于到了程鸿的手中,如果试种成功,就意味着找到了曾经丢失的白兰瓜。程鸿团队立刻将工作重心进行了调整,培育、编号……众多工作迅速展开。一粒粒种子开始在深山之中扎根、生长。
最“苦”的活是尝甜瓜
瓜成熟后,就要全部拉回单位进行品种检测。在程鸿办公室对面,还有一间略大的房子。记者采访时看到,平铺的甜瓜密密麻麻,每个瓜上都有编号。虽然是周日,队员们会聚在此,分工协作,有的拍相片,有的测量外观尺寸、测糖分,这里面,最苦的活儿就是尝甜瓜。
程鸿说,他们在这里种着多份材料(他们将种子称为材料),每份材料都有编号,要记载。后期,他们还会对每种甜瓜进行品尝,记录口感、香味,还要测量糖分、外形尺寸等等。为了有真实的感受,不管瓜是硬是软、是甜是苦,都要亲口尝,多种全部要如实记录。
程鸿的团队严格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一步步进行。程鸿说,白兰瓜的特性是又甜又香,现在培育的种子可以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经过数十次的筛选,其品质和性能均有所超越。
自交、提纯,选配组合,一般一年要配60多份组合,然后次年在实验地里进行组合品比,从中挑选10至15份最好的,第三年再进行品种比较,然后再与市场上主流的品种进行比较,再从中挑选出一至两份进行生产示范,最后我们通过举手表决再加以确定。如今,我们确定的是甘甜C61(C组的第61号组合),今年已在不同的地块上试种了10多亩地,从前期的情况来看,和我们预想的非常接近,品质也不错,和记忆中的味道非常接近。皋兰县七八十岁的村民品尝后普遍认为,和以前的味道非常接近。
让白兰瓜恢复往日的风采
通往基地的道路崎岖、蜿蜒。“博士来了,昨天有商贩过来要高价收购,我们听你的话,一个都没有卖。”记者随程鸿到大棚前时,瓜农迎上来说。
这里的三五个大棚中,集中种植着学名为甘甜C61的白兰瓜,大棚四周,弥漫着白兰瓜特有的香味。程鸿今天过来,就是要检验在这种环境下成熟的白兰瓜的品质有没有变化。
这些示范的种子都是免费向村民发放,如果按当时的收购价粗算,村民的收入能增长一倍。
程鸿对记者说,他们现在处于试种阶段,主要是在不同生态类型、不同土壤类型进行示范、验证,要确保种子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以后,村民在选择种子时,可根据自己的土壤环境进行挑选。
白兰瓜摘了下来,椭圆球形,个头均匀,皮色灰白、白中泛黄,外形十分美观。切开后记者看到,瓤口碧绿、肉厚汁丰,吃到嘴里脆而细嫩,甜美清凉,直透心脾。
“真是好瓜,好瓜。这才是真正的白兰瓜。”瓜农边吃边笑着说,黝黑的面庞露着惊喜。在旁围观的村民也尝了一口说:“这么好的品种,明年一定要给我一些种子,我也要种。”
程鸿尝了尝对记者说,从理论上来讲,这瓜甚至要比以前的更好。他说:“我们这个是杂交种,从品性上来讲会更优越,今后我们还要从香味、糖梯度等方面进行改进,现在可以这么说,记忆中的味道找到了,‘白兰瓜重建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没有种质,一切都无从谈起。一粒小小的种子,倾注了程鸿博士和团队成员11年的心血。
白兰瓜作为兰州的特色农产品,带给兰州的城市荣誉,和她曾经对促进兰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被遗忘。令人欣慰的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杂交选育的方法,成功培育出了“甘甜”系列“白兰瓜”,最终确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甘甜C61不仅继承了第1代白兰瓜的优质特性,还有所超越,刷新着人们对白兰瓜的认识。
种出正宗白兰瓜、自己的白兰瓜,重振白兰瓜产业,让白兰瓜恢复往日的风采是兰州人民急切的心愿,是市场的呼唤,也是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美丽乡村的迫切需要。
记者相信,正宗的白兰瓜定将重立兰州瓜市潮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吕晟君马艳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