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4编者按: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近年来,黄河流域九省区胸怀“国之大者”,践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使命与担当,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书写中华民族黄河治理史上的崭新篇章。央广网黄河流域九地频道记者从三江源出发,自西向东,沿着母亲河的足迹,走进大河两岸深处,带您一起领略新时代黄河流域的发展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态之美。央广网兰州11月25日消息九曲蜿蜒的黄河水一路奔流而下,自西向东入境兰州,穿过兰州主城区,来到了皋兰。皋兰县城航拍图(央广网发张科举摄)初冬午后,暖阳洒在皋兰县什川镇的黄河岸边,几名兰州鼓子爱好者聚在一起,弹唱起了他们心中最美的旋律……汤汤黄河,哺育了皋兰人民,也孕育了民歌、民俗等文化,让这里的人间烟火在新时代显得更加璀璨。“‘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十种九不收,滴水贵如油。’这是以前皋兰人口口相传的顺口溜,那个时候自然环境不好,很多人都离开了这里。为了改变这一窘境,县上一声号召,大家便纷纷自备干粮,带着铁锨和背篼,从四面八方涌来,投身到工程建设当中。”回忆起50多年前西电工程建设时的情景,81岁高龄的张昭铭老人依然历历在目。虽在河边,曾经的皋兰县城和北部山区却经历着常年缺水的困境。如今,大河奔流,万物生长,皋兰正在显现城河相融、安居乐业的新画卷。皋兰县什川镇航拍图(央广网发皋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打通生命线黄河水福泽万千百姓地处甘肃中部的皋兰县,自然条件严酷,年平均降水量只有毫米,蒸发量却高达多毫米。据皋兰县志记载,近百年来,皋兰大旱就有32次。“我们在黄河边住,却被‘水’限制了发展,北部山区缺水,粮食欠收,当时很多人都背井离乡。不服输啊!大家伙决定一定要把黄河水引进北部。”张昭铭回忆道,皋兰人曾不断尝试压沙保墒、地下钻井取水等方式,但收效甚微。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缺水的历史,“砸锅卖铁也要引上黄河水”成为呼声,“西电工程”就此拉开序幕。西电工程的全称是西岔电力提灌工程,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这一工程从黄河什川段的河口村取水,用四级泵站把取来的黄河水提至皋兰县三川口,再以东、西两条干渠分两路提灌,使黄河水抵达皋兰县黑石镇三和村和兰州新区西岔镇段家川村,最大水位落差达多米,通过支渠、斗渠、农渠、毛渠,使皋兰15万多亩干旱农田得到浇灌。西电工程至今仍承担着皋兰县5镇42个行政村的供水任务(央广网记者李红军摄)在经历了近20年的建设后,年60座泵站、2.37万座建筑物拔地而起,此刻起,黄河水,连通皋兰四方。皋兰县西电管理局副局长王锡荣介绍,在倡导管灌、滴灌、微喷灌等节水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供水服务质量,由周期循环供水变为按需求供水,将供水范围从农业灌溉扩大到生态绿化、工业用水等多领域,让更多土地和人群享受到母亲河的润泽。如今,西电工程总有效灌溉面积18.08万亩,灌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仍承担着兰州新区和皋兰县5镇42个行政村的农业灌溉、人畜饮水、企业和生态供水任务。除了引水,黄河水还以另一种形式“流”进皋兰。开车进入皋兰什川百年梨园时,便能看到坐落在黄河边的小峡水电站。“黄河水养育了我,用自己所学让母亲河更好地造福于家乡一直是我的理想。”今年43岁的国投甘肃小三峡发电有限公司集控运行中心副经理刘飞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回到甘肃,来到小峡水电站工作。小峡水电站(央广网记者张羲轮摄)刘飞告诉记者,小峡水电站是一个把水能转化为电能的生产单位,水电站生产原料为水能,产品为电能,没有其它附属产品生成,为清洁能源项目。小峡水电站安装4台水轮发电机组,4台机组每小时发电量可达23万度,年发电量为9.56亿度。在汛期,黄河水量大时每天有万度以上的电输往兰州市城关区,冬天水量小时每天也能输出万度电。“我们投入资金建设了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漂浮物清除工程,同时每年投入约万元资金进行清污工程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对漂浮物进行拦截、打捞,清理出的垃圾做到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刘飞说,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母亲河使青山绿水产生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造福百姓。传承技艺非遗文化源远流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为何能流传年?兰州鼓子的唱腔源自何处?在黄河流经的皋兰县或许能找到答案。“小时候我就跟着父辈在农闲的时候打太平鼓,但真正让我爱上太平鼓却是年,太平鼓出现在了亚运会上,那可真是太震撼了,那时候我就下决心要把太平鼓一直打下去。”今年53岁的兰州太平鼓非遗传承人李建刚回忆说,当兰州太平鼓代表中国登上了亚洲舞台,鼓声不仅响彻了亚洲,也让他的内心为之一震。皋兰县是兰州太平鼓之乡,6年,起源于明代的兰州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越来越多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8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