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比较好 https://m.sohu.com/n/461055589/大片的平房变成了林立的高楼,慢悠悠的绿皮火车被如飞的高铁取代,靠天吃水的干旱地区家家用上了自来水……11月28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省摄协、甘肃图库网承办的“时代影像”——甘肃改革开放40周年摄影展在甘肃艺术馆开幕。近幅(组)作品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现陇原大地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为主要内容,以全新的展览形式——新旧对比的艺术表达,凸显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特征,以影像的艺术魅力见证了历史变迁,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省42.5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沧桑巨变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听他们讲述……▼《四十年3个家》60岁的张玉林刚从甘肃送变电公司退休没几个月,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这一次他的一组作品《四十年3个家》入选了本次展览。照片由“八十年代我的第一个家”“九十年代第二个家”和“二千年第三个家”三部分组成,共22张照片。这是一组摄影者以自己生活为蓝本的纪实影像。“八十年代初,我家七口人挤在连厨房在内不足四十平方米的位于磨沟沿的平房里,大院六户人家公用一间茅房,只要一下雨,整个小巷便一片泥泞,而且房子也漏雨,院子积水,居民们只能提着水桶,拿着脸盆排水。”回首过往,张玉林觉得就像昨天发生的事,“年我刚结婚时家里才有了第一个沙发,沙发是我从工地上找到废弃包装材料组装成的,弹簧也是自己缠的,沙发面是自己包的。九十年代,我搬入了单位分配的六层砖混结构的楼房,一室一厅,卧室14平方米,小客厅4平方米,带厨房和独立卫生间。虽然房子只有38平方米,但告别了每天去屋外上厕所,挑水吃等诸多麻烦。6年我搬进了位于西站的高层住宅,面积平方米,光客厅就有40平方米。”张玉林说他家的第一台电视机是甘肃本土出品的春风牌的14吋电视机,电视机还是“走后门”买到的,“当时这个牌子的电视机紧俏地很,没有门道,很难买上。”现在张玉林家的电视机是55吋的数字液晶电视。不但如此,张玉林家的沙发也从自制沙发、商品沙发换成了现在的高级红木沙发,他个人的摄影器材从元买的第一部东方S3,换成了尼康F3,以至现在的数码相机。“我的这一组照片没有什么拍摄技巧在里面,拍摄的时候也没有刻意性,就是每次家里发生改变的时候,觉得该有个纪念。想表达的也很简单,就是从我一个小家的住房和生活的变化展示了改革开放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张玉林说他很能体会什么是幸福感。从“兰百”到“兰州第一高楼”年刘永志还是兰州市交警支队的一名宣传干事,有一天他要拍一张反映交警指挥交通的工作照片,为了找一个好看的能映衬交警工作状态的照片背景,他在兰州市区里转了一大圈,最后发现南关什字的兰州百货大楼作为背景最合适。“当时那个大楼还是兰州市区里数得上的漂亮的大楼,而南关什字更是兰州城的商业中心。”23年后,刘永志又专门在同一位置拍了一张照片,不足10层高的兰州百货大楼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有着“兰州第一高楼”之称的“红楼”。管窥一豹。从兰州人耳熟能详的“兰百”到而今的“兰州第一高楼”,旧楼换新颜印证的是改革开放中一座城市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皋兰县干旱缺水的真实写照》在摄影师魏周延眼中,皋兰县的历史就是一部干旱的历史。“‘砂底土盖头,滴水贵如油,沟里无水流,十种九不收’便是皋兰近代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魏周延是皋兰人,此次他参展的摄影作品是题为《皋兰县干旱缺水的真实写照》的组照。“70年代以前皋兰人都是靠天吃水,组照中那一张祖孙两人在涝坝取水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你看涝坝里的水多浑,人在这边取水,羊在那边饮,人蓄饮水不分。如今这是历史了,现在是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了。”魏周延说改变来自改革开放的年的春天,那一年,西岔电力提灌工程被列为甘肃省重点建设项目。这个改变皋兰人命运的“翻身工程”让皋兰实现了从旱作农业向灌溉农业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引大入秦工程实施后,我们皋兰人现在多数吃的是大通河的水。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以彻底解决。这是国家好政策的力量,是党对西部民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