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我与大家分享一首来自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代表作《野望》,诗的内容如下图。
王绩《野望》读完我们知道这是一首“田园”五律,它的结构也很明晰:情(徙倚无依)——景(山林秋色牧返猎归)——情(孤咏采薇)。至此,我们不免要问两个问题:1、在诗的开头他为什么会徘徊无措?2、在诗的结尾他为什么要长歌采薇?
为解答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王绩其人的生平资料,经查简括如下:王绩(约~年),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唐朝医生、著名诗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唐初诗人王勃是他的侄孙。生性简傲,不愿在朝供职,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最大成就在于诗歌,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行世,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
一、诗中的情感探究
在结合王绩相关生平资料后,再来读《野望》,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会“徙倚无依”以及“孤咏采薇”了。他仕途上未能显达,而选择退耕东皋,却未能像陶渊明那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泉而赋诗”。他登东皋所望的“山林日夕图”虽也有田园牧歌的自然恬淡,但是却缺乏融入、有明显的隔阂——即“相顾无相识”,似有一种“这儿一切虽恬淡美好,却不属于我!”的落寞与孤寂。可能他虽身在山林、却心念朝堂吧。而同样是归隐田园,陶渊明不光身体力行,而且陶醉于其中,例如,同样是"山间日夕图",在陶诗中是这样的: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到此处,我想到“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似乎能较为贴切地形容他当时的心境。如果他能像陶渊明那样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般“载欣载奔”、发自内心地去享受“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的生活,那么,他就不会发出“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样的感慨了。
山野小屋·该图引用自网络二、“相顾无相识”也是“我们”的写照
如果有从北上广回到家乡的朋友,可能会在回到家乡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感到自己与周围的环境也好、人也好,都显得格格不入!比如,我吧,曾经因受够了频繁搬家的漂泊无定感,决定从上海回到合肥生活。起初,我对回到这个生我养我的故乡是充满美好期待的,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一切不过是自己的幻想而已。比如,想在这个城市找份曾经在上海擅长的工作,发现无论是薪资待遇还是工作制度都存在巨大落差。我至今还记得一次很搞笑的面试经历,那是合肥本地的一家互联网公司,我的面试进行得很顺利,终于到了谈薪资的阶段,那位人事直接在我的期望薪资上打了个对折,还没等我缓过神来,他就解释到:“上海是一线大城市,物价各方面都偏高,所以……”
后来,我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适应了家乡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我努力地想要在自己的家乡找到稳定感的样子,像极了刚从某个小城来此打拼的外乡人(等等,这句话实在有点讽刺,哈哈)。
所以,我读这首诗的时候有一种共鸣,那就是“逃离”与“彷徨”。我不知道自己当初的选择正确与否,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在故乡找到内心的归属感,也许这儿并不是一个避风港、并不接纳生活里的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