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营造团结奋进的社会氛围,由中央宣传部指导,共青团中央、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联合主办“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征集活动,面向全国广泛征集优秀文章、摄影作品。
乡村振兴绘蓝图砂岗与党共成长
站在,回望四十载斗转星移,从戊午到戊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新决策,启动农村改革新进程,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改革“再出发”的总宣示、总部署、总动员,“全面”和“深化”新一轮改革,正悄然萌动、徐徐展开……
全面深化改革既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也有效果落地的基层探索。砂岗村的巨大发展变化可以说是中国广大农村的全面深化改革落到实处的典范。砂岗村位于皋兰县城西北部,年以前,还是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元的山区小村,现在,已迅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年砂岗村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村,年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村。
砂岗村的这所以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紧紧扣住人民所愿,紧紧依靠人民智慧,使得砂岗村的改革发展充满生机活力。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砂岗村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农业发展十分受限,村民靠天吃饭。为了让全村每块地都能按时按量的放上水。针对砂岗村蒋家窑三面来水但是用不上水的实际问题,村两委班子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衬砌引大支渠12公里,彻底解决了多亩作物的灌溉用水。截止到年年底,全村实现了灌溉用水全覆盖。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众发展以高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经济作物由原来的一片空白到现在的高原夏菜、旱砂西瓜、皋兰金枣的特色种植业。撸起袖子加油干,致富之花在汗水中灿然绽放。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砂岗村曾经道路的真实写照。由于资金匮乏、年久失修,村内道路十分糟糕,群众出行极为不便,地里种的农产品销售也成了问题。“要想富、先修路”,村委班子深深体会到修路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他们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先后争取资金,硬化村庄道路20多公里,对水罗公路10公里道路进行了重新维修和铺油,路好走了,地里产的瓜菜也及时运出去了,这让砂岗村的致富路步入了“快车道”。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砂岗村临近省会城市,靠近兰州新区,就业岗位众多,村里很多村民都会外出打工,但不少村民认为把耕地流转出去不踏实,宁愿荒着也不流转出去,这就造成耕地的大量搁荒。砂岗村所遇到的这个问题,不是个例,这也是中国广大农村对待土地流转问题的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权分置”的提出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通过政府引导,砂岗村流转了水罗公路两侧土地余亩,在帮助村民增收的同时,也使得农业规模经营化程度明显提高。土地虽然流转了,但人不能闲着。紧接着,镇政府出面定期为村民举办技能培训,让村民学技术,找出路,加快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现在砂岗村实现年劳务输转人以上,从事汽车运输业人员达到多人,这又为农户脱贫增收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子。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全村已形成以种养业、汽车运输、劳务输转为主的三大优势支柱产业。
村民既期待更好的生存,又期待更好的发展。为进一步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年砂岗村投资万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年,投资万元,实施村容美化项目。年,投资.8万元,实施砂岗村“美丽乡村”整体提升项目,从而进一步夯实了村内道路、公共设施及阵地建设等项目。帮扶干部定期进村入户,在扎实搞好宣传教育的同时,与村组干部和群众共同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基本实现了定期保洁,及时清运。春秋两季,帮扶干部与驻村队员一道和村社干部开展“植树造林周”活动,在水秦路沿线、农家院落周边、新农村安置点等重点区域先后栽植各类景观树多株,绿化成效较为明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积极配合镇村和有关部门,宣传政策,引导群众,全面完成了墙面粉刷、道路整修、凉亭建设、景观灯安装等各项任务,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村民的口袋鼓了,但脑袋不能空。紧接着,如何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上级党委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工作的统一部署,砂岗村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社干部为成员的砂岗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为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村级阵地,砂岗村村委领导班子对已建成的平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占地平米的文化活动广场进行了功能强化,进一步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同时为农家书屋充实了1多册图书,不断推动砂岗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走的再远,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领导下,砂岗村村委领导班子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接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曾永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