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可,江苏如皋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启功研究会理事,编审,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散文家、评论家。致力于散文写作实践、散文理论研究和启功研究,主张真情写作,认为优秀的散文必定具有高远的境界和思想的力度,并倡导回望传统、弘扬中华散文的古典美。出版有《三读启功》《为了我们的明天》《三更有梦书当枕(之一、之二)》《背着故乡去远行》《写在文学边上》等,译著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六个恐怖的故事》《热水河》等。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报人散文奖、丰子恺中外散文奖、中国海洋文学奖等。
作者声音
04:02散文
汨罗江畔,
屈原与杜甫的相会
文/徐可
一
戊戌年端午节过后不久,我专程去湖南汨罗,叩拜中华民族的诗祖屈原,却意外与杜甫相遇。
提起汨罗,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屈原,他已经成为汨罗的文化标签;即使我们对汨罗一无所知,但我们肯定知道屈原。汨罗江因屈原而名动天下。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吃着粽子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到屈原,想起他在汨罗江畔沉江自尽的壮举。有一年端午节,不知是谁发起的,我们几个大学同学分别以《端午》为题写了一首诗。我在诗中写道:“自古忠良多冤死,至今犹惧汨水寒。”
说来惭愧,在此之前,我其实并没去过汨罗江。所谓的“汨水寒”,不过是想象而已。屈原是我非常崇敬的伟大爱国诗人,自从中学时代开始读楚辞,屈原就成为我的精神偶像。虽然他的作品生僻字太多,读来似懂非懂,但是贯穿其中的忧国忧民的思想,高洁无瑕的品质,不屈不挠的意志,却令我长久感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读着这些或深沉、或慷慨、或忧伤、或优美、或悲壮的诗句,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三闾大夫的形象:峨冠博带,衣袂飘飘,头颅高昂,目视远方。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三峡大坝尚未兴建之前,我曾经乘船从湖北宜昌出发,游览过大小三峡。穿越雄伟险峻的长江西陵峡,到达屈原故里秭归,我弃舟登岸,拜祭屈原祠墓。说实话,那时我对屈原还了解不多,内心的感受也没有那么强烈,仿佛只是履行一个仪式而已。后来读《史记》,读《屈原贾生列传》,当我读到这句话:“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我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当司马迁来到汨罗江畔,凭吊屈原投江自沉处,想起他的高洁品格,不禁感极而泣,涕泪长流。在《史记》中,司马迁极少像这样任由自己的感情泛滥,可以想见他受到了多大的感动。司马迁的眼泪也感染了我。再读屈原,我对他的理解似乎加深了不少。从那时起,我一直渴望有机会去汨罗,朝拜我心中的这座丰碑。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二十多年。
更没想到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竟然也长眠在汨罗江畔。
杜甫同样是我非常崇敬的伟大爱国诗人。读杜诗,那就更早更多了。从小到大,我读过多少杜诗?有多少杜甫诗句萦绕在我脑海?记不清了。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应该是上初中时,从最高领导人的讲话中听到的,当时听了血脉偾张,激情澎湃;然后我们知道了全诗,知道了诗名,知道了诗歌的作者。中国的读书人,恐怕谁都能脱口而出几句杜诗,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欣喜,“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豪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闲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真诚,到“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无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浩叹,他的诗句如斧凿刀刻般深深铭刻在我们心中,想忘都忘不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对他的经历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