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商君列传》: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01前言
功高宜隐,急流勇退。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处世之道。尤其是那些功高之贤士能人,位极人臣的要员,更加懂得。然而,并不是都像春秋时期越国范蠡那般,急流勇退,及时隐身,终身不辱。
商鞅,猝不及防,秦孝公这个对自己坚定变法的支持者,说走就走了,然后自己身不由己陷入了反算的内斗,一切看来是自己被反噬,就如史太公所言,商鞅本性刻薄,靠宠臣景监推举才得任用,对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动用重刑,采用欺诈手段活捉魏国公子卬,不听从好友赵良的劝告,也足以说明商鞅的残忍刻薄了。他写的开塞耕战书籍,内容和他的行事风格类似。最后在秦国落得个谋反的恶名被诛杀,这是有缘故的啊。
太史公所说,非常切合实情,也是客观表述,但是,当我们翻开历史,尤其是看到秦孝公面试通过后,商鞅和景监说的感慨,以及商鞅在率兵战略进攻魏国时的进言,才会一下子明白,商鞅早知德行会受到损伤,急流勇退应该是在自己的雄心壮志实现之日。
02商鞅哪怕德行受损,也要完成雄心壮志
商鞅入秦,在景监的帮助下,四次面见秦孝公,最后一次面试通过,被录用。然后景监好奇,就问商鞅。(可参见机会总是给到有准备的人:商鞅入秦面试,五法备选,终被录用)
《史记.商君列传》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商鞅回复景监说,我用帝王治国之道劝说大王,大王很有兴趣,但是觉得时间太长,不想等待,想当世就名扬天下。我就换成富国强兵治国之道来说,大王认可,才大悦啊。但是,这样一来,大王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此时,商鞅已经明白后期自己的德行也会受损。大王是支持者都会招来非议,他这个参与者,制定者,执行者,难道不受牵连?很显然,商鞅心里明镜似的。但是,见到眼前的年轻(当时,秦孝公21岁,商鞅34岁)而有抱负理想的君王,为了伟大的梦想,那就和大王一起,搏一搏,博来个千古伟业吧,德行受到损失显得不那么重要,或许大业成就之后,也可以补救德行。那就干吧。
千秋伟业在这里没有详细明说,但是具体目标在秦国战略进攻魏国时,商鞅劝谏秦孝公的言语中才明白表述出来,那就是一统天下!
《史记.商君列传》:其明年,卫鞅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如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隘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
商鞅意思明确,攻占魏国,既可以收复河西失地,又可以为一统天下的帝王大业做好准备。此时,秦国推行商鞅变法已经十五年了,国富兵强,国内环境安定。秦孝公36岁,商鞅49岁,意义风发,正值大好年华,统一天下大业的梦想更加强烈。此战,没有攻占魏国,但是收复了前朝丢失的国土河西,同时还得到了魏国割让的大片国土。秦孝公与商鞅的梦想,可以说越来越近。这一年,商鞅被封“商君”。
03赵良劝说商鞅急流勇退,大业未成,壮志未酬,怎肯听劝而放弃?
史料记载,赵良是商鞅入秦后认识的一个同事,也是贤士。和孟兰皋一起,在商鞅变法前期,是商鞅的支持者。后来,孟兰皋因为对严刑峻法的残酷而不满,隐退江湖。赵良是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