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底,接到甘肃省文物局文件通知,我有幸被所里派去山丹县参加省文物局组织的全国长城资源调查试点工作,从此与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五沙漠中的民勤11月14日,第二调查组入住民勤县迎宾招待所,开始准备民勤县境内长城资源田野调查工作,我们与县文体局和县博物馆取得了联系,汇报了开展长城资源田野调查工作的实施方案,民勤县博物馆派李进民同志参加调查小组工作。之后,我们查阅了民勤县二普资料中有关长城方面的资料和《民勤县志》等,做好了在民勤县境内开展长城资源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11月16日,民勤县境内长城资源田野调查工作正式开始,队员们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工作中,直至12月17日,民勤县境内长城资源田野调查工作基本结束。民勤县共调查长城墙体31段,长度米,烽火台47座,关堡6个。11月20日,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印发河北、甘肃、山西和陕西四省长城调查登记表范本,我们以此为据开展调查资料的登录工作。12月4日,我到第三调查组驻地临泽县平川镇,把凉州区调查资料送给督导组检查验收,与第三组就调查资料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下午随督导组返回武威。第二天,到兰州维修电脑,当天返回。12月10日,为加快调查资料录入工作,省文物局给各调查组配发了两台台式电脑。在民勤县调查期间,由于这里长城大都处于沙漠边缘或者戈壁滩上,加之车辆无法到达长城附近,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靠两条腿走路,走进沙漠有时还得原路返回,有时走在连绵的沙丘上,经受着寒风的吹打,人的体力消耗很大,加之民勤的长城又多被风沙埋压,消失段较多,有时找到一段墙体很不容易,连航片图纸上也查不出详细的走向,只能凭我们的双眼辨认,这样在沙漠中就很容易走偏,等找到墙体了,又得返回到这段墙体的起点,这样一来无形中就增加了工作量,但是效率不高。当时正值初冬天时节,白天时间很短,为了赶时间,赶进度,我们尽量早点起床,不顾外面刺骨的寒风,向工地开进。由于到墙体附近的路途较远,有的同志脚底磨起了血泡,仍然咬牙坚持,有的同志因不适应这里的干燥气候,嘴上裂开了口子,造成饮食方面的诸多不便。有时早晨出发时还冻得人打冷颤,中午时太阳却晒得人汗流浃背,把棉衣脱了,寒风又吹得人脊背发凉,好多人不同程度地患了感冒,只好吃药打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大家咬牙坚持,有时为了找到在沙漠中消失的墙体和烽火台、关堡等,往往要走上十几公里,来回二十几公里是常有的事。但是队员们各个都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句牢骚,就这样大家在沙漠戈壁滩中一天天坚持干到底,从来没有人因此而耽误调查工作。民勤县境内明长城有两条,一条是从凉州区九墩乡红水河东岸过民勤-武威公路入境,经扎子沟林场、麻家湾、小西沟林场进入永昌县境,全长米。其中消失段扎子沟林场-小西沟林场长城长达米,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向,呈弧线进入永昌境内。另一条长城从扎子林场扎子沟2号烽火台起,经重兴乡扎子沟村、杨坝村,薛百乡河东村,石羊河林场,苏武乡的学粮村、五坝村、邓岔村的沙漠腹地,至于苏武乡龙二村,这段除沿线几个烽火台外,墙体全部消失,只残存扎子沟长城约米。大致走向为西南-东北,在重兴乡扎子沟村北转为南-北向,经重兴北红崖山水库,薛百乡河东村向东北,经羊路乡方家墩拐向西北,至苏武乡龙二村,长城转为南-北偏东25度,经苏武乡下东川转为东南-西北,在苏武乡泉水村,墙体呈东-西偏南15度,经石羊河农场大滩分场,墙体呈东-西走向,至大坝乡八一村,又转为东北-西南走向,经大坝乡文二村至大坝乡城西村,墙体转折为由北向南延伸,经薛百乡张八村、民勤县治沙站、薛百乡更名村、宋和村、河东村以北的沙漠边缘,南下至红崖山水库西侧转为东北-西南向,至花儿园乡的羊圈墩又转为东-西走向,经马棚圈墩、牛毛墩、蔡旗乡野潴湾农场进入永昌境内,这段长城大致呈一个“几”字形,全长米。其中整体消失两段,消失墙体长达米。民勤县野外调查工作结束后,调查组队员集中到武威,在室内整理资料,室内整理工作到年1月20日结束。春节将近,调查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休整过年。
六狂风中的景泰年2月21日,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调查登记表范本为基础,省长城资源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甘肃省长城资源调查登记表范本》,各调查组正式以此为规范整理调查资料。2月27日-3月7日,全省各调查组主要成员齐聚兰州,集中封闭整理年野外调查资料。3月3日,全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总结年调查工作,对年工作从六个方面进行安排部署,尤其是对各调查组分工和工作重心进行调整,决定暂停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确保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进度。我和刘晔海、许海军(第四调查组第二任组长)、杨万荣参加了此次会议,各调查组汇报了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了野外调查的经验与感受,提出了各自存在的问题,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我们日后各自开展调查工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调查组工作重心由此转移到集中精力开展明长城调查上,各调查组工作分工也进行了部分调整。第二调查组原计划兰州市和白银市部分县区调查任务分别由第一调查组和第四调查组承担。第二调查组只负责白银市景泰县境内和兰州市市辖区境内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白银市靖远县和平川区境内及兰州市榆中县和皋兰县境内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由第一调查组承担,兰州市永登县境内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由第四调查组承担。3月11日-12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任晓燕带领青海省长城资源调查有关人员来兰,与我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部分调查组同志进行了座谈,就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我和另外三位组长参加了这次座谈会。4月25日,调查组成员在景泰县集中,入驻永新宾馆,准备开展景泰县境内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我们与景泰县文体局取得了联系,通报了开展野外调查的相关情况。甘肃省文物局廖北远副局长一行到景泰县检查文物安全工作,廖局长顺便到调查组驻地看望了调查工作队员,队员们很受鼓舞,对接下来的调查工作充满了信心。第二天,大家查阅《景泰县志》和二普中有关长城的资料,熟悉了景泰县境内有关长城的资料,做好了野外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4月27日,队员们正式出外到索桥堡北黄河西岸边的新边长城起点开始进行景泰县境内长城资源调查工作。至6月17日,顺利完成了景泰县境内长城资源田野调查工作。5月30日,省督导组梁建宏和薛黎钟(省测绘局)来景泰验收我组凉州区和民勤县的调查资料,对两县调查资料提出了修改意见,我们对此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完善。6月1日,验收工作结束,完成了凉州区和民勤县资料的交接。之前,靖远县境内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已交由第一调查组承担,但因种种原因,局里临时决定,靖远县境内黑山峡至平川区空心楼段长城田野调查工作由我组承担。6月2日,调查组全体队员随省文物局梁建宏一行赴靖远县,与靖远县文化体育局接洽,调查了解该县境内长城资源分布情况,与靖远县博物馆有关同志进行了座谈,初步掌握了一些情况。第一调查组也到了靖远县,准备开展白银市靖远县和平川区境内另一道长城的调查工作。我们两个组也对有关事宜进行了初步交流。之后,大家继续在室内整理调查资料。6月6日-15日,调查组全体成员随督导组到古浪现场检查验收古浪县长城资源调查资料,先后到了东升掌烽火台、老城城址、裴家营长城1段、三官台、台子长城、胡家边长城1段、唐家墩、双庙长城、石头沟长城、石头沟2号、3号烽火台、铁柜山长城铁柜山1号烽火台等地现场检查验收,我们对督导组提出的古浪县调查资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认真地整改。我们在景泰县的调查工作历时共54天,对景泰县境内的长城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测量,共调查记录墙体48段,长度米,其中土墙米,石墙米,山险墙米;烽火台78个,关堡5个,相关的遗存1处。在景泰县调查工作开始时,正值春夏交替之际,常常是大风天气多,有时在现场做记录都很吃力,衣服被风吹得哗哗地响,大风能把笔记本吹破,迎风行走感觉阻力很大,眼睛被沙尘眯得睁不开,而且长城墙体和单体建筑大多处在人烟稀少的山区,车辆无法到达,只能靠两条腿走路。每天都早早地向工地赶去,找附近的村民了解当地的情况和道路的状况。有时当到达现场时,忽然狂风大作,只好暂避在背风的山窝处,等待大风的停息。由于时间紧迫,为了尽快完成工作,中午就以方便面、饼子、火腿肠等充饥。这里地形复杂,有较平坦的川滩盐碱地,墙体边因碱蚀而变得松软,脚踩上去有一种陷脚的感觉,走在上面很费力。又有陡峭的高山,墙体大多处于陡峭的山脊顶部,顶部较窄,加之有的是突起的岩石,走在上面有晃晃悠悠的感觉,一边走一边还要量测数据、现场记录、拍摄录像和照片资料,调查的艰难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从未叫过一声苦,在互相的帮助和鼓励中紧张而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每当遇到特别陡峭的山顶,个别同志因身体状况爬不上去时,大家临时相互替代,按时完成其他人承担的工作,做到分工不分家,体现出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顺利地完成长城资源田野调查工作。境内明长城从黄河西北岸的索桥堡起,经芦阳镇索桥村、响水村、麦窝村、教场台村、城北墩村、马鞍山村、过一条山镇沙台子村、草窝滩镇清泉村、青石洞墩村、上沙沃镇段家井村、三眼井村、陶家山、经红水镇龙口村、红沙岘村、昌灵村、牦牛圈,西入古浪县境。总体走向为东南-西北,所经响水白土梁、芦阳水沟山,红水长寿山的石块垒砌墙体,利用了山的陡峭筑墙,现存的墙体两侧的块石多已垮塌,其余大部分的墙体因土质疏松,经年久风雨侵蚀,大多坍塌呈土垄状,局部仅存残迹;上世纪8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期间,长城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自草窝滩至八道泉的约12千米的长城被夷为平地,土地承包到户后,大段的墙体又遭到耕地的蚕食;保存较好的墙体在省建工局农场内,长约米。景泰境内长城为明代万历年间()修筑,后期修缮情况无详细的记载。景泰这段长城的修筑特点是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删繁就简,根据山势的走向,大多沿陡峭的山脊而筑,这样既省工省料,而且增强了长城的防御功能;既有石块垒砌的墙体,又有黄土夯筑的墙体,还有山险墙等。
作者简介:朱安,年11月出生,年6月兰州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毕业,现为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物考古及武威地方史相关的研究工作。编排:吴燕
责任编辑:赵大泰
编审:李元辉
凉州文化研究
一个有文化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