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公死后,周成王便着手铲除周公遗存势力,

上一集咱们讲了周成王,四个字“拨乱反正”。周成王要拨周公姬旦的乱,反周公姬旦的正,他只能依靠以召公为代表的庶姬派,对吧。而庶姬派们要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当然也会与周成王心心相应,对吧。但是就算周公死了,他的势力架构依然还在。那么庶姬派与周公姬旦的矛盾焦点,核心在哪儿呢?关键点就是在于东都洛邑。咱们曾经讲周公姬旦营建东都洛邑,《逸周书.度邑解》讲的很明白,营建成周洛邑那不是周公姬旦他个人的想法,而是曾经周武王的既定方针。那么为什么很早就会有营建洛邑的想法出现呢?咱们曾经还讲过周文王时代营建镐京,为什么要急急忙忙营建镐京,当时仅仅只是把鬼方给打出了陕西,离灭商大业的成功,还远着呢。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要花那么大的财力物力营建镐京呢?不能够排除,就是为了,要与以庶姬大宗伯为代表的宗氏势力拉开距离。而周公姬旦营建洛邑,任何人都能够看明白,丰镐偏居陕西,而洛邑那才是临近天下中心。所以咱们读《何尊铭文》其中有这样的话:“余其宅兹中国。”

你不要把何尊上的“中国”两个字,视为咱们中国称谓的来源。何尊出土于年,长埋在地下数千年。咱们中国为什么叫中国?还是要首推裴驷所说的:“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为好。何尊上的中国两个字,意思就是说,洛邑是位于姬周国土中心的一座城。洛邑一头挑起了陕西宗周,一头挑起了原殷商千里邦畿,迁都洛邑,是明显有利于西周政权统治的好事。但最终为什么不可能迁都成功?因为东都洛邑卡着东方诸侯进贡陕西的咽喉,东方诸侯们的贡赋,首先需要先到达洛邑之后,然后再转运到丰镐。咱们曾经读过《颂壶铭文》,对这个过程有所反映。如果王室若是东迁了,那么最终,这些陕西的姬姓国人们,他们的经济利益自然就被卡住了。咱们再读一遍《尚书.康王之诰》:“康王既尸天子,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乘黄朱。”

注意关键词,西方诸侯、东方诸侯。西周朝的诸侯,是有西方诸侯和东方诸侯之分的。我在讲《西周分封》的那一集中讲过,陕西的西方诸侯,人家才是国家的真正主人。所以西方诸侯们是理所当然的,不希望王室东迁。而周公姬旦这个人,不仅僭越称王在前,而就算还政于周成王之后,周成王实际上依然还是个傀儡。咱们读过《令彝铭文》,周成王任命周公姬旦的儿子明保去担任成周洛邑的卿士,任命完了,最终还得上报给周公姬旦,周公姬旦还要再做出一番批示。您说那个王,能忍受这种事情?除非这个王就像刘禅那样,只知道吃,只知道喝,只知道玩女人,对吧。因此周公姬旦死后,周成王势必要清除掉周公姬旦所遗留下来的势力。因为利益相同嘛,因此王室与姬姓庶族派的心,自然会贴的很近。上一集咱们讲了,周成王拨乱反正中的三个代表事件中的后两个,分别是讨伐录子和册封楚国。而第一个标志性事件,即周公姬旦死后,周成王便对周公姬旦的嫡长子明保动手了,明保最终被免除了成周洛邑卿士。这件事儿,我说了,要放在这一集周康王部分给出证据。现在咱们正式开始讲周康王。周康王名字叫钊,叫作姬钊,《帝王世纪》说在位了26年。周康王为什么要叫做周康王,按照《谥法解》的说法:令民安乐曰康。

但是咱们讲过N遍了,按照王国维先生的观点,谥号是始于周懿王和周孝王之间。因此周康王的“康”,同样也是自号。也就是说,周康王活着的时候,他就管自己叫做周康王。那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康”字呢?康字的本意就是安宁、安乐的意思。由安宁、安乐则可以引申为身体健康,因为我认为周康王之所以自号康王,就是因为他爸爸寿命很短,所以周康王祈祷自己能够康宁、长寿。那么他爸爸周成王到底在位了多长时间呢?上一集咱们曾经引用过《帝王世纪》的说法,说:“七年,王崩,年十六矣。太子钊即位。”

皇甫谧竟然说周成王仅仅只在位了7年,16岁,年纪轻轻就死了。当然了,咱们曾经也讲过,郑玄他说,周成王在位了28年;班固他说周成王在位了30年。但是如果若是按照后两位先贤的说法,则就与《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相左了,《古本竹书纪年》说:“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年不用。”

意思是说,周成王、周康王这爷俩合计统治了四十来年。这爷俩统治的都不错,四十几年间社会安定,官府无需动用刑罚。我当然本能的相信《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咱们讲过,《古本竹书纪年》是西晋时代,盗墓贼从魏惠王坟里面挖出来,所以我认为《古本竹书纪年》要比《尚书》还要可靠。但如果若是说,周成王在位了28年或30年,而历史上,对周康王在位26年的这个说法则比较统一。一会儿我还会讲到《小盂鼎铭文》,那件青铜器铭文,明确刻有“隹王廿又五祀”。

就是说,小盂鼎这件青铜器是铸造于周康王25年。因此皇甫谧说周康王在位了26年,这个说法靠谱,对吧。既然明确了周康王在位了26年,那么如果若是按照郑玄、班固所说,周成王在位了28年或30年的话,那么周成王再加上周康王,这爷俩合计统治的时长,可就不是“刑措四十年不用”了,而是五十几年了,对吧。郑玄、班固的说法与《古本竹书纪年》相左,这是其一。那么其二呢,如果若是说周成王统治了将近三十年的话,那么在逻辑上也不通。为什么逻辑不通呢?咱们曾经说过,周成王他爹周武王即位的时候,年龄应该已经是六十几岁了,在位了6年,死的时候应该将近70岁,甚至有可能都要超过70岁。我说周武王六十几岁继位,这是客气的,《大戴礼记》说:“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就是说,周武王跟他爹周文王仅仅相差15岁,对吧。而《礼记.文王世子》则说:“文王九十七终,武王九十三终。”

如果把这两则放在一起看的话。那就是周文王97岁死的时候,周武王是82岁,对吧。而如果说周武王82岁继位,这个不合乎逻辑呀,为什么呢?因为周武王娶了姜太公的女儿嘛,生了嫡长子周成王,而周成王即位的时候是七岁。而咱们又都知道,周武王仅仅在位了6年,便病逝了。也就是说,如果若是按照《礼记.文王世子》的说法,周成王是在周武王即位前一年出生的,如果周武王继位时若是82岁的话,那么周成王出生的时候,他爹周武王是81岁。一个八十一岁的人能制造出孩子?至少是概率太低了,对吧?所以我说周武王即位的时候,在逻辑上应该就是六十几岁才对,死的时候应该将近七十岁,甚至有可能超过了七十岁。咱们为什么要探究周成王到底在位了多少年呢?因为如果若是按照皇甫谧的说法,周成王在位7年,16岁驾崩。如果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么您说,他儿子周康王继位的时候,是不是当然同样也必然是一个小毛孩子呀,对吧。黄口孺子。《说文解字》说:“孺,乳子也。”

吃奶的孩子。如果若是这样的话,那么您说,周朝这算是个啥玩应!西周初期,前有周公僭越,接下来便是召公掌权,情何以堪,对吧,呵呵。但是如果若是按照郑玄或班固的说法,说周成王在位了28年或30年,这个除了与《古本竹书纪年》相违之外,而且在逻辑上同样也不通。为什么在逻辑上同样也不通呢?因为如果说周武王死的时候将近七十岁,甚至已经超过七十岁了。而周武王的几位核心臣子,是什么时候死的呢?姜太公薨于周康王六年;毛公薨于周康王十二年;召公薨于周康王二十四年,这都是有明确记载的。咱们不讨论毛公,毛叔郑是周武王的庶弟,周文王性能力那么厉害,生了那么多孩子。过去哥哥、弟弟之间相差几十岁,的确并不鲜见,所以咱们不讨论毛叔郑。而姜太公是周武王的老丈人,虽然说姜太公在逻辑上应该要比周武王年龄小才对。但也应该不会小很多,否者的话,您说周武王管姜太公叫尚父,怎么能够叫得出口呢,对吧,这两个人年龄应该相仿。如果说周成王在位了30年,那么周康王六年姜太公去逝,这就是36年,如果再加上周公姬旦僭位的5年,这就是41年。也就是说,姜太公比周武王又多活了41年,如果周武王死的时候若是有70岁的话,那么姜太公他去逝的时候,就应该是在一百一十岁左右。这个是不是得需要画个问号呀,可能性不大,对吧。再说召公奭,咱们讲过,周召毕荣,召公在周文王时代,就已经是周文王的重臣了。就算召公奭比周武王年纪小,也应该是平辈人。召公奭在周康王二十四年去逝,如果周成王在位了30年,30年加上24年,再加上周公姬旦僭位的5年,这便是59年。就算周武王死的时候,召公奭50岁的话,那么召公奭在周康王二十四年去逝的时候,同样也是一百多岁,有这个可能吗?如果说,各别的出现年龄特别大,这个有可能,但如果说姜太公活了一百多岁,召公奭同样也活了一百多岁,这明显概率性不大,对吧。因此郑玄、班固所说,周成王在位了28年或30年,这个说法应该不正确。

那么如果依照皇甫谧所说,周成王仅仅在位了7年,16岁就死了,这个说法靠谱吗?这个说法应该同样也不对。因为如果周成王死的时候若是仅仅16岁的话,咱们刚才说了,那样的话,周康王他继位的时候,当然肯定也是一个小毛孩子,对吧。但是任何典籍之中,都没有留下这个说法。还是那句话,历史上任何记载都不会是空穴来风。而且要知道,周朝那可已经是有明确史官存在的。咱们曾经讲过西周朝的政府机构,卿士寮和太史寮。太史寮的其中职责之一,就是有下属专职的史官。因此如果周康王他继位的时候,若同样也是一个小毛孩子的话,那么史官肯定会有所记载,对吧。史官若是记载了,后世典籍之中肯定会有痕迹,对吧。但是任何典籍之中,都没有说周康王继位的时候,同样也是小毛孩子的痕迹。这说明周康王他即位的时候,就肯定不是一个小毛孩子。多说两句,那么史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在逻辑上,当文字出现之后,史官就应该已经出现了。也就是说,夏朝以及之前,有没有史官?这个不明确,但商朝叫做殷朝之后,应该就有明确史官存在了。所以咱们讲《逸周书.商誓解》,周武王召集殷商遗民搞训话的时候,其中就包括了原殷商朝的太史和小史。也就是说,盘庚定都安阳之后,在商朝的中后期,咱们中国肯定就有史官存在了。史官最早的工作,就是负责往牛骨龟甲上雕刻占卜结果的人。那么商朝为什么又叫做殷朝呢?咱们曾经讲了那么多集的殷商历史,还真的就没讲过,盘庚定都安阳之后为什么又叫作殷?咱们在这儿给补上。商朝之所以称作商,那是因为最早的封地,在滳水两岸,故而称商。而定都安阳之后为什么要叫作殷呢?这个殷,实际上跟周成王为什么叫作成,周康王为什么叫作康,道理一样,都是自号,自己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图吉利。《广雅·释诂》曰:“殷,大也。”

好了,抓紧时间言归正传。既然典籍中,没有周康王即位的时候也是小毛孩的表述,那么至少多大继位,史官才不会记载是个小毛孩子呢?《仪礼.士冠礼》说:“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

意思是说,诸侯以及天子的成人礼,要比正常人早很多,12岁就能及冠。也就是说,如果周康王继位的时候,年龄若是超过了12岁,那么史官就不会记载他是个孩子。而《左传.襄公九年》中还有这样的话:“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

咱们讲过N遍了,周文王13岁生了嫡长子伯邑考,15岁生了周武王。也就是说,周成王若是12岁那年,就已经制造出了周康王,那同样也是合乎礼仪的。而若是低于12岁,未及冠就生孩子,那是不合乎礼仪的。而咱们还讲过,周成王正是在12岁那年,及冠亲政的。也就是说,周成王的12岁,加周康王的12岁,周成王至少得在位12年以上,而且那一年他就已经制造出了周康王,历史上才会认定周康王继位的时候,已经成年了。既然《古本竹书纪年》说“成康四十余年不用刑措”,既然说周康王在位了26年,这个很明确。那么40减去26,也就是说,周成王至少应该在位了14年以上,这才能合乎《古本竹书纪年》的那句话,对吧。总之,周成王寿命肯定不是很长,应该二十几岁,不到三十岁就死了。所以周康王即位之后,给自己起了个自号叫作康王,祈祷自己能够健健康康的,别像他爹那样,多活几年,十分好理解,对吧。呵呵,反正我就是这么认为的,呵呵。

周康王即位的时候,年龄当然也不大,应该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要知道,后来儒家兴起之后,君主哪怕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三纲五常,君权神授,也会让臣下们对那个婴儿发自内心的顶礼膜拜。但周康王时代可没有三纲五常存在呀,那么您说,对于当时那些实力雄厚的姬姓大族长们,无论是庶姬派,还是宗姬派,他们会怎么看待这个孩子呢?呵呵,好在曾经那些跟着周文王周武王打天下的老臣们,当时还健在,所以周康王这一朝统治的还相当不错,成绩斐然。周康王时代有两场十分重要的战争,第一场伐东夷;第二场是灭鬼方。伐东夷在前,灭鬼方在后,咱们现在开始讲伐东夷。而通过讲伐东夷,咱们要给出上一集咱们所说的周成王拨乱反正,三个代表事件的第一件,即周公姬旦死后,他的嫡长子明保,最终被免职了,提供证据。下面正式开始讲周康王伐东夷。证明周康王时代的确发生过讨伐东夷的青铜器,具我所知,现今有四件,我引用了其中的三件铭文。读铭文的同时,咱们同时也梳理一下,我认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呵呵,又要读金文了,头疼,因为其中有好些字都不知道怎么读。不知道怎么读,那是因为大学问家没告诉大家怎么读,而不是我偷懒不去查字典,呵呵。

铭文的大致意思是说,东夷反叛,规模很大,伯懋父奉命率领殷八师征讨东夷。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作器之人名字叫速。速属于是殷八师一支部队中的的一个小军官,跟随着队伍一起到海湄作战。海湄的“湄”,是水草交接之地的意思。打完仗之后,部队又回到了原驻地,牧。伯懋父遵照周康王的命令,赏赐给每一个跟随自己出征的人5个偶贝,速也得到了赏赐,于是就用这笔钱铸造了这尊宝器。

这则铭文除了能够证明周康王时代,的确发生过征讨东夷族战争之外,我认为还提供了四条有价值的信息,第一条、西周朝明确有殷八师;第二条、殷八师的领导人,当时是卫康叔。而咱们讲过,卫康叔是周公姬旦所任命的东方诸侯伯长。当时的卫康叔年龄应该已经很大了,所以是他的儿子康伯懋掌军。第三条、殷八师的驻地包括了牧。而这个牧,应该就是牧野之战的那个牧。咱们讲牧野之战,发生在哪儿呀?牧野古战场是在今天河南省鹤壁市的淇qí县。自古以来,卫国的都城到底在哪儿,实际上太史公并没有明确的说明白,《史记.卫康公世家》只是说:“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而河、淇间故商墟,则通常被认为就是曾经商纣王的别都朝歌。总之,牧,距离卫国的都城肯定不远。总之,作为东方诸侯伯长,卫国的境内驻扎有殷八师,呵呵。那么西周朝曾经有多少军队呢?

咱们曾经讲周武王灭商纣王时,说“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见于《吕氏春秋》

而这六个师,咱们通常都说成是“西六师”。而西六师这支军队,咱们讲过,起家班底是,季历几十年驱逐戎狄所淬炼出来的虎狼姬人;是在周文王羑里获释,明确反商之后,周文王依托于“乡遂制度”而正式组建起来的常备军。组建常备军在当时是首创,商朝是没有常备军的,所以姬周的这支军队,战斗力十分的强悍。周人灭殷商之前,只有这六个师,一个师人,六个师一共一万五千人。就是说,西六师的成员,至少起初,肯定都是来自于陕西各姬姓氏族。这支军队之中,起初是否包括姬人的姻亲姜人,恐怕都未必,应该就是纯粹的姬姓。而这支队伍,则就是后来的历代周王,王权的权威来源。后文我会讲周穆王去见西王母,周穆王走到哪儿,都是带着这支西六师。那么为什么叫作西六师呢?当时就叫做西六师。后文我还会讲到周厉王时代的《禹鼎铭文》,在这儿咱们先引用一下:“...乌虖(呼)哀哉!用天降大丧下或(国)...王乃命西六、殷八曰:‘伐噩侯驭方,勿遗寿幼。’

对吧,在《禹鼎铭文》之中,西六追、殷八追,同时并列出现了,当时就叫做西六师和殷八师。说过N遍了,这个字,咱们姑且读作“追”。

甲骨文这个代表一堆一堆的意

也就是说,西六师在原则上,起初就是由陕西的姬姓国人所组成的,所以叫作西六师,这支军队分作六堆部队。而在黄河以东,对应的则是八堆军队,因为组成军队的士兵,原来都是殷商遗民,所以叫殷八师。而咱们曾经讲过,黄河以东的殷八师,缔造者则就是周公姬旦。那么何以见得殷八师就是由周公姬旦所缔造的呢?咱们曾经读过《尚书.洛诰》。《洛诰》讲的是周成王还没有亲政之前,前往视察,周公姬旦的成周洛邑建筑工地,这个时候的成周洛邑还没有建设完毕。《洛诰》中有这样的话: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

按照时间排序,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洛师”字样。这里的洛,当然就是洛邑呗。而洛邑,成周也。咱们曾经还读过《曶壶铭文》:更乃祖考作冢司土于成周八追

把《洛诰》和《曶壶铭文》两项一对照,不能够排除洛师就是成周八师的前身,对吧。而成周八师应该就是殷八师。咱们读过《尚书.多士》,周公姬旦把原来殷商遗民们中的精英们,都给强行迁移到了成周洛邑。周公应该就是从这些殷商遗民之中,进行选拔,组成了军队。当时从河南东北部被迁到河南西部的殷商遗民,等于是颠沛流离,而成为了殷八师的士兵,就有稳定吃饭的地方了,而且家属肯定会得到关照,对吧;还有军饷。所以原来的殷商青年们,应该是踊跃参加。而由洛师,最终扩充出来了8支军队,所以成周八师就是殷八师。但是一定需要注意的是,西六师是由姬姓国人组成的,他们是法理上的统治者。而殷八师最起码,基层士兵们都是由殷商遗民所组成的,他们是法理上的被统治者。那么由这些被统治者们所组成军队,陕西的姬人们不怕他们造反吗?因此现在咱们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周公姬旦为什么要组建殷八师?

咱们通常自然的都会想,占领了原来殷商的地盘,在那里设置军队,这是加强统治的必然需要,对吧。但问题是,起初的殷八师,属于什么性质?咱们讲《西周分封》,周公八个儿子,七人获封,或在战略节点,或在膏腴之地。而那个未获封的,实际上继承的则是周公姬旦在陕西宗周的封地,就是第二代周公。也就是说,周公八个儿子,实际上都是得到了极其好的安置。还是那句话,周公姬旦他的思想,要比周文王和周武王前卫。周文王、周武王他们的脑海中就是社稷之国,天下是虞舜时代统治氏族们的共同天下;而周公姬旦的脑海中,则已经模模糊糊的意识到了,天下应该是一个人的。因此很明显,起初殷八师当时的主要军官们,肯定都是周公姬旦的人。殷八师实际上就是周公姬旦的私人军队。而且我相信,曾经周公姬旦对组建完全听命于他个人的军队,肯定是有着迫切愿望的。因为周公打败他三哥和四哥,平定武庚叛乱,拿下奄邑,变成了他的私人采邑鲁国,靠的是什么呀?当时靠的肯定是西六师。为什么靠的是西六师呢?咱们讲过《诗经.周颂.酌》:“於铄王师,...是用大介。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意思说的是,周武王把西六师借给了周公姬旦和召公奭,让他们俩去征大东,各自去打各自自己的采邑。在饯行的酒桌上,周公、召公一再表白,军队是大王您的,我们俩只是暂时指挥而已。而为什么是由周公姬旦和召公奭,再加上姜太公,他们三个去征大东呢?就是因为当时的周武王脑海中,没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姜太公带着自己的族兵去打属于自己的地盘,这个很好理解。而召公奭则是姬姓大宗伯的儿子,即是庶姬派的代表,更是神权代表;而周公姬旦则是周武王最得力的兄弟,所以周武王把西六师借给了他们俩,让他俩去征大东,就是为了给他们俩各自谋福利。正因为是周公姬旦和召公奭征大东,所以他俩是西周群臣之中,少有的,即在陕西宗周有封地,而又在原殷商邦畿有超大面积采邑的人。而征大东还没有结束,周武王就病危了,于是周公姬旦一个人跑回了陕西。也就是说,当时的西六师那就是掌握在周公姬旦和召公奭的手中的。所以周武王死了之后,周公与他三哥、四哥闹内讧,要想完全调动西六师,周公就必须的得到召公的支持,所以《左传·隐公五年》中才会有这样的话,说“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而《尚书.君奭》的第一句则是怎么说的呀:“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

很明显,曾经的周公和召公就是有过政治交易的,只是周公占了上风厉害,召公认为他吃亏了。军队是一个政权的根本,对吧。就算今天的世界,任何国家的总统,往往同时也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当时的周公,若是没有召公奭这个盟友,他就不可能完全随意的调动西六师,所以他才会跟召公奭有政治交易,是这个道理吧。所以周公姬旦平定叛乱之后,他当然要急不可耐的组建只听命于他自己的军队。虽然周公姬旦到底是什么时候具体僭越称王的,并不详知。但是,他手里面若是没有完全听命于他的军队,他用什么僭越称王,他用什么“带天子之绶,戴天子之冠,负扆南面而朝诸侯。”-(见于汉.王充《论衡》)

最起码周公他手里面得有了洛师,他才能够称王,对吧。而正是因为周公手里面已经有了完全只听命于他个人的军队了,而这支军队的规模,最终扩充到了8个师,两万人,超过了西六师一万五千人。再加上,周公手里面毕竟还掌握着一部分西六师,所以召公奭等,也只能是忍气吞声,对吧,是这个道理吧?当周公姬旦手里面有了完全只听命于他个人的军队之后,那么您说,他的侄子周成王会怎么看他呢?周公姬旦与周成王的矛盾,有没有可能会得到调和呢?而周公姬旦在河南大肆营建成周洛邑,天天嚷嚷着要迁都成周,那么您说,陕西的各个姬姓氏族会不会着急呢?呵呵,当然肯定会着急。因为东方诸侯们的贡赋是要先行通过洛邑,然后再转送到陕西宗周的嘛。而贡赋只有到了陕西,那些姬姓各氏族们,无论是宗姬们,还是庶姬们,才能够分得一杯羹,对吧。而豢养军队,当然得花钱,刚才咱们读《小臣速簋铭文》,我说这则铭文向咱们提供了四条信息,第一条、西周明确有殷八师;第二条、当时殷八师的领导人是卫国的国君;第三条、殷八师的驻地包括了牧。这三条,咱们这就算是讨论完毕了。下面咱们讨论所传达的第四条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钱的问题。咱们的儒家学者们从来都是言不及孔方,因为后世的儒者们他们往往不缺钱。为什么不缺钱?因为他们若不是自己本身就是当官的,那就是他们的祖上曾经是当官的,所以他们不缺钱。满口铜臭,是要表明自己是贪官吗?呵呵。而财政问题,实际上在任何时代,同样都是一个政权的核心问题。《小臣速簋铭文》说的很明白,周康王命令伯懋父赏赐给每一个跟随他出征的人五偶贝。小臣速簋嘛,这个人的名字叫作速,而小臣这个字样,在青铜器铭文中经常都能够看到。小臣,指的就是小官,职务很低的小官员。小臣速簋铭文讲的很明白,打仗,那就得赏钱。而咱们曾经也读过利簋铭文,不同样也是说,牧野胜利之后,周武王赏赐给內史利很多金,內史利用那笔钱铸造了利簋。我再给你读一则打仗同样需要赏钱的青铜器铭文,《旅鼎铭文》:

我说过,据我所知,反映周康王时代征伐东夷的青铜器一共发现了四件,而《旅鼎铭文》则就是我说的,其中的第二件。铭文的大致意思是说,铸器的主人名字叫作旅,在东夷造反那年的十一月,召公奭驻跸到了他所在的这支军队之中,召公赏赐给了旅十朋贝,旅用这笔钱铸造了这个青铜器。对吧,打仗就得赏钱。现在回到咱们所讨论的问题,那就是周公姬旦组建殷八师,他需不需要钱?当然得需要钱,对吧,呵呵。那么钱从哪来?当然是东方诸侯们本应该晋献给陕西宗周的贡赋,被周公姬旦给截留了呗。因此成周洛邑的存在,严重损害了陕西宗周的利益,所以周公姬旦死了之后,周成王为什么要迅速整顿成周。咱们讲过《尚书.君陈》:“周公既沒,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

刚才读《小臣速簋铭文》告诉了咱们什么呀?速所在的部队,驻扎在牧。而牧,应该距离当时卫国的都城朝歌不远,对吧。牧应该就相当于朝歌的郊区。也就说,西周朝的常备军,当时按照常规,应该大部分都是驻扎在城外的,所以是“分正东郊成周”,应该就是君陈受命,率先去整顿成周附近的殷八师。因为只有掌控了殷八师,才能够撤销周公姬旦嫡长子明保的成周卿士职务,对吧,是这个道理吧?那么何以见得周公死后,明保的职务就被撤销了呢?现在咱们就给出这个证据。而这个证据,则就体现在周康王时代征伐东夷。小臣速簋铭文还告诉咱们了,周康王时代伐东夷,周康王命令伯懋父统帅殷八师,这一路应该是周军的主力。而《旅鼎铭文》则告诉咱们了,这场战争,召公奭也坐镇参与了。而实际上,当时周王朝还有另外两路大军,一路由溓公指挥,证据见于“雪鼎铭文”,因为那则铭文没有再提供其他的信息,所以我就不读了。而另外一路的周朝军队,那就是鲁侯伯禽率领他的子民,受命伐“东国”。而这个鲁候伯禽,则就是咱们所说的,周公死后,嫡长子明保便被撤销职务的证据。也就是说,鲁候伯禽就是明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尚书中有一篇《费誓》,其文如下:

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

  公曰:“嗟!人无哗,听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善乃甲胄,敿乃干,无敢不吊!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今惟淫舍牿牛马,杜乃擭,敜乃□,无敢伤牿。牿之伤,汝则有常刑!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汝。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无敢寇攘,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

甲戌,我惟征徐戎。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鲁人三郊三遂,峙乃桢干。甲戌,我惟筑,无敢不供,汝则有无馀刑,非杀。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无敢不多,汝则有大刑!

咱们初略的翻译一下是什么意思:鲁侯伯禽说,“喂!你们大家不要喧哗,现在听我的命令。淮夷、徐戎现在作乱。你们回去,好好拾掇好你们的头盔和军装,不许不好!准备好你们的弓箭,锻造好你们的戈矛,磨利你们的锋刃,不许不好!拴束好圈中的牛马;拆掉捕兽的机关,填塞捕兽的陷阱,以免伤害到战马。如果伤害了拉战车的马匹,你们就要受到刑罚!牛马如果走失了,男女奴仆如果逃跑了,你们也不许离开队伍去追赶。得到者,要恭敬的送还给原主人,我会赏赐你们。如果你们擅自离开队伍去追赶,你们就要受到刑罚!不许抢夺劫掠,不许翻越围墙偷盗马牛,不许引诱别人的妻妾,如果发生,你们要受到刑罚!甲戌日这天,咱们要开始征伐徐戎。准备好你们的干粮,不许点名不到,如果点名不到,就要受到死刑!我们鲁国三郊三遂的人,要准备你们的筑墙工具。甲戌日这天,我们要修筑营垒,不许不供给,如果不供给,将会受到终身不释放的刑罚,只是不杀头。我们鲁国三郊三遂的人,要准备好喂牲口的草料,不许不够,如果不够,就要受到死刑!”

《尚书.费誓》明确说明白了鲁国第一代候伯禽,的确参加过伐东夷,对吧。而王国维先生的《疏证》说,鲁候伯禽薨于周康王十九年,因此《费誓》所说的,就是周康王时代的讨伐东夷。而咱们曾经讲周公姬旦东征,“淮夷、徐戎及商奄又叛...”-(见于《帝王世纪》)。周公东征打的就是淮夷、徐夷和商奄,而《尚书.费誓》说的很明白,这一次周康王时代的东夷反叛,依旧还是淮夷、徐夷。也就是说,周公曾经的东征,就是把奄给灭了,把奄邑给夺了过来,成为了他的采邑鲁国的都城曲阜,而已。周公当时根本就没有做到除恶务尽。因为打仗是需要消耗实力的嘛,所以说周公姬旦这个人那就是有私心的。《尚书.费誓》说明白了,鲁候伯禽的确参加过周康王时代的讨伐东夷。而历史上,还出土过一个“鲁侯尊”,其铭文如下:隹王令明公遣三族伐东国,才,鲁侯又工(功),用作旅彝。

注意关键词,“王令明公”。明公就是明保,明是名字,保是尊号。“令彝铭文”告诉咱们了,明保是周公姬旦的嫡长子,担任过成周洛邑的卿士寮卿士。而咱们曾经讲《五爵迷云》时讲过,但凡担任过周朝的卿士,都会被尊称为“公”。明公就是明保,这对吧?而再把《尚书.费誓》和《鲁侯尊铭文》一对照,明保明确就是鲁国的第一代鲁候伯禽,这对吧?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周公姬旦死后,周成王派君陈第一次分正成周就是冲着明保去的。虽然咱们不明确,明保到底是在周成王时代被撤职的,还是在周康王时代被撤职的。但是撤职明保担任成周卿士这件事儿,绝对不可能是一拍大腿就能完成的,对吧?因为殷八师实际上是周公姬旦的私人军队嘛,周公死了,明保自然就要接管这支军队。明保手里有兵,所以要想撤销明保的职务,绝对不可能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所以《尚书.君陈》说周成王时代“分正东郊成周”。而《尚书.毕命》则说: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也就是说,剔除成周这个毒瘤,是两代周王,花了长期了,艰辛的过程,背后肯定做了很多的工作。后来的事儿咱们都知道了,毕功高前往成周后,原成周的卿士寮被撤销了。这个时候,明保肯定是回他的鲁国,当他的首任鲁候伯禽去了,对吧。成周原来的政府机构,从此以后,下属于陕西宗周的太史寮。因此《尚书.毕命》之中所说的“分居里”,应该指的是毕功高重新设置成周洛邑的政府机构。

铲除周公姬旦遗留下来的势力,是王权现实的需要,否者的话,宗周有卿士寮,成周洛邑还有卿士寮,而东方诸侯的贡赋则是需要先通过成周再转往宗周的,因此必须得撤销掉成周的卿士寮,否者的话,形成两个政权了。但是您别忘了,周公姬旦可是有八个儿子呀,不仅在东方有鲁国、邢国这样重要的国家。而且在陕西,历代新的周公,在宗周诸多姬姓氏族中,当然,依旧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那就是当时的那任周公撺掇起来的,所以《史记.周本纪》说:“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铲除周公姬旦遗存势力,即是现实的王权需要,也是周成王、周康王情感上的需要。但是咱们讲过,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周公姬旦是他那一族的祖宗,而周公姬旦的牌位同样也要放入,供奉着公亶父、季历、姬昌的姬姓正宗派的祖庙之中的。但要注意,周文王的诸多庶子们,与周文王的嫡子们那可是有差别的,因此周文王的庶子们同样也要划入庶姬派。咱们中国人是情感族群,自古就不像戎狄那样只专注于经济利益。因此当情感因素掺和进来之后,再分明的经济问题,也会变得复杂起来。所以我说,是以周公后裔为代表的宗姬派。

周公姬旦所遗留下来的势力那是不可能顷刻之间就被消弭殆尽的。所以是历经了两代周王的艰辛,这才完成了历史使命。而要想压制宗姬派,那就得重用庶姬派。咱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周成王第一次分正成周的时候,历史上既没有记载周成王是前往宗周丰京发布命令,更没有记载周成王是走着走,前往丰京的。而周康王任命毕功高去成周,不仅是在丰京发布命令的,而且还是走着去的。而这种走着去,除了说明重视这件事儿之外,表达虔诚之外,其中还有没有其他的政治考量呢?还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即后来成周的政府机构,可是下属于宗周的太史寮,而这,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什么严重问题呢?呵呵,咱们先讲讲西周太史寮的职责。杨宽先生把西周太史寮的职责总结如下:礼制、册命、制禄、图籍、记录历史、祭祀、占卜、天文、历法、耕作等等。

太史寮的长官叫作太史,而对于太史,杨宽先生的原话是:“太史可以说是周王的秘书长,同时又是历史家、天文学家、宗教家。”同时杨宽先生还引证了《礼记.曲礼》:“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太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杨宽先生原话还说:“这些官职虽然是后人记述,但是来源比较原始。把‘六大’称为‘天官’,看做神职,是有来历的。”

杨宽先生的意思很明确,说西周太史寮下属的官员们,起初就是来自于祭司阶层。下面咱们就具体的看看《礼记.曲礼》中的这六大天官,他们具体都管什么?杨宽先生说他们是来自于神职,有没有道理。第一个大宰,大宰就是太宰。太宰咱们讲过,是总管周王室家务事的,这个看不出神性,对吧,呵呵。下一个大宗,而大宗则就是咱们讲过的大宗伯,《周礼.春官.大宗伯》说:“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

大宗伯这就是曾经的首席大祭司,对吧;太史,这个不用讲,太史寮的长官;大祝,按照《周礼》的说法,他是大宗伯的下属,那么具体主管什么的呢?《周礼》说:“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

就是说,大祝也是一个祭司,这对吧。下一个。大士,晋朝杜预曰:“大士,治狱官也。”那么什么是治狱官?实际上,这个“士”咱们讲过,舜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见于《史记.五帝本纪》)

就是说,“士”,可以理解为今天的纪委书记,是管干部的。曾经的干部都是氏族的大族长,认定氏族族长们这些大人物有没有罪,起初当然得用神来作说辞,对吧,所以大士同样也是具有神性的;大卜,这不用讲,主管占卜的。您看,杨宽先生说这些职务,起初都是来至于神职,是有道理的,对吧。而咱们讲过N次了,周王为什么只能称王,而不能称帝?因为姬人起初主管祭祀的是大宗伯。而大宗伯来自于哪儿,来自于庶姬。因此周康王任命毕功高前往成周整顿的那一天,周康王之所以要从镐京走到丰京,不能够排除,其中就是包含有向庶姬派秀恩爱的因素。而原成周政府机构,下属于庶姬派所掌控的太史寮之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那就东方诸侯们的税赋,从此之后,就可以直接划到宗周姬姓宗氏们的手中了,周天子的财政管理权被削弱了。正因为如此,周康王时代,那些老臣们毕竟还健在,王室与宗氏之间还好沟通。而周康王死后,从他儿子周昭王开始,与姬姓宗氏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了。西周朝政治环境开始发生了改变,因为周昭王为了抗衡庶姬派,他启用了宗姬派。这一集咱们就到这儿,没有讲完。咱们说周康王时代发动了两场战争,咱们只讲了讨伐东夷,还没讲翦灭鬼方。不过若把翦灭鬼方也讲完了的话,那么这一集也就太长了,所以咱们把灭鬼方放到下一集再讲,欢迎收看下一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