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人在航行中
哲学笔记断想
作者:刘德海
刊于:《中国音乐》年04期
摘要:音乐终极论者,追问情本体是音乐事业的必然。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主张用诗性语言表述文本,意在更接近人的本真之性。本文作者用半诗半文的形式解读琵琶艺术人生,做一次大胆的“尝鲜”。行文形式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又让读者看得明白。作者写作意图仅此而已。
关键词:人的回归历史记忆审美中立终极关怀
一
上帝造琵琶神器,佛祖命俗人弹琴。体用一源,道器合一。我即琵琶,琵琶即我。我,琵琶人是也。
凡界路上爬坡数十年,爬出一句话:弹琵琶从手弹到人,又由人弹回到手。琵琶之难在人亦在手,最大危机:把人弹丢,当务之急“寻人”。
传说仓颉造字(《淮南子·本经训》),泄露天机而“天雨粟,鬼夜泣”。简单一“人”字至今难揭秘,天地神鬼不必惊恐了。“寻人”先寻自己。我在哪里,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两相交叉,是我当下。
当下立足点即时空转换点,历史时空观,琵琶人必备之功力。美国历史三百多年,北欧历史五百多年,法国美术史浓缩在“卢浮宫”,四分之三皆是异国文化。唯中国一条历史绵延千年不断文脉,造就中国人特有历史厚重感。
中国文化人,不甘心在柏拉图(前~前年)《理想国》设计的“洞穴”中游荡,那是抹杀我们智慧的陷阱。
中国文化人,拒绝黑格尔(〔德〕~)式的绝对理性,不做历史终结永恒不变的木头人。违背历史时空观的观念,断绝了过去、当下、未来的通道。
中国文化人,冲破西方“传统与现代”二元对抗论,不受严复(~)“新与旧”对立误导,传统在当下,传统在未来,我们永远在历史长河中行进。
楚国诗人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希腊诗人赫拉克利特:“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条路”。两千多年前中外先辈与当下子孙后代,在同一条时空航道上。
“圣籍神皋寄所思”陈寅恪先生晚年诗中一句话,打开琵琶人天眼。古今中外“圣籍”为我用,海阔天空“神皋”任我走。“圣籍神皋”一座取之不尽的世界宝藏,激活琵琶人航船的动力。
笛卡尔脱离中世纪传经布道之宿命,悟出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以绝对主体代替神位,之后蜕化为科学理性的卫道士。琵琶人向笛卡尔挑战,不争辩逻辑层面“对与错”是与非”,不再需要“理性(工具理性)同意”,不再奢求“齐一化、同质化”。琵琶人宣扬因情生理、以情制技的情本体艺术观,“我弹故我在,你在故我弹”,在主与客、人与神之间上下徊磨。
古人很现代,表述东方现代性话语从孔子开始。与古人一起生活在价值共识大家庭里,找到自己。琵琶人唯一知道的航行总目标——终极关怀。
二
航行中琵琶人设计三件事:
1.记忆历史,理解古人,还原历史真相,为未来设计可供后代新的记忆;
2.“间隙”意识的确立。间隙”是动态中的静态思维,暂停脚步,得以心灵的宁静,反思、反省、质疑,随时调整航向;
3.深信未来更光明更有意义,是记忆历史的动力。将过去、当下、未来置于一个有机的共同体中所思所行。
全力搜索“时间性维度的转换”蕴含在历史事件的航船与当下琵琶人航路对接的可能性,开启大脑智慧纽。
点击古希腊:翻开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雅典与斯巴达城邦历时27年(前~前)一场惨烈较量、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一方,则使人失去人性而坠于野蛮残酷;另一方,对文明、高贵、卓越、优雅等希腊精神的守护。修昔底德为守护希腊精神而不受胜利或失败来干扰被判断对象应得的不朽颂扬,以诗性的哲学思维撑开审美中立的空间,达到宣扬人性价值的目的。
点击中国秦汉:楚汉相争发生在中国公元前二百多年,距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已过二百多年。中国历史学家亦有类似修昔底德以审美中立的笔触记录历史。古代伟大的琵琶人将楚汉相争胜者汉王刘邦与败者楚霸王项羽的故事,分别谱写了两首经典武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近代琵琶人皆以故事情景直叙方式传承之。
05:23▲刘德海演奏《十面埋伏》
点击中国远古“黄帝与蚩尤大战”:胜方黄帝,是正义与秩序的象征;败方蚩尤,是邪恶与混乱的代表。蚩尤,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人身手蹄,四目六手”(《山海经》《神异经》有记载)。形态怪异奇样、残暴凶狠的蚩尤被后人敬仰为战神。
据《史记》记载,刘邦当初起兵,曾在沛县向蚩尤歃血祭祀,颂扬蚩尤为“司兵之星”,莫非刘邦因撑起蚩尤战神大旗而打败项羽。项羽为何不拜蚩尤,这位盖世英雄本人就是一位战神,自助发力,何需另求“同行”。
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历史表述,游离于成王败寇的思维与审美中立之间。胜者之王一旦掌权,功夫全用在维护帝国世俗化的政治秩序,被百姓奉上神位的大都是离经叛道、杀身取义的悲剧性英雄人物。
再回到两首武曲,历史故事“蕴含”的现代性在当下琵琶声中得到新的解读。美学家宗白华说:“全剧的结果——即英雄在挣扎中殉情的毁灭,有如阴霾沉郁的暴雨淋漓,反使我们痛快地重睹青天朗日。”琵琶人以审美中立而不受故事情节干扰,抱着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渴望,把《十面埋伏》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与《霸王卸甲》项羽宁死不屈的悲剧性情景,统统推向极致,来一次痛痛快快的生命张力的宣泄。
08:13▲刘德海演奏《霸王卸甲》
从近处说:审美开悟起初来自海外洋观众。刘邦项羽何许人,垓下大战怎么回事,他们全然不知,是独特的语言,强烈的音响感染而欢呼。当音乐与人的生命律动对接时,掌声四起。
从远处讲:中外古今世俗化的政治秩序与神代表的超越性精神秩序,构成相互牵连的二维张力,维护国家社稷的稳定。当今世界“现代性”把精神抽空,二维张力已不复存在。
当下琵琶人正是在个体空间里,保持世俗与神性的二维张力,使得艺术常新常变而精神不变。古希腊与中国历史事件对接,为当下琵琶人蕴含“时间性维度的转移”的可能性逐渐变为现实,并将可能性再传给未来琵琶人。
三
大唐文化开放兼容的精神,孕育出光彩夺目的琵琶音乐。宋代尊先王“嘉言美政”,文化由开放转入保守,艺术从宫廷贵族走向文人雅室,文风“精巧光新、润饰藻绘”。有言道,宋代文风“熟”透了。大唐音乐十部伎,宋元明清一路走来还剩几部?压缩在以五声音律为主体里的昆曲音乐,几乎快“雅”死了。
琵琶千年,千年常青,没有“熟”透,没有“雅”死,其法道何在?
不问你和我,向佛界天王殿东方持国天王请教。四大天王各司风调雨顺神责,东方持国天王怀抱碧玉琵琶,妙手弹出“调”的声音——调节风尚,调和民风,调整心态,调理和谐。一个“调”字,浅显明白,深不可测。
琵琶历史三次大交流:
一、丝绸之路从西域经大唐到明清由西向东的传承;
二、明清,由北往南在江南生根开花结果,形成近代几大流派;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南返北,众多人才以首都为聚集点,向全国辐射。
琵琶交流史显示中国调文化法道之神通,尤其第二次交流琵琶有了质的飞跃。当初琵琶人将西域大漠出生的琵琶姑娘请到江南安家落户,她得到江南田园水乡雨露的浸润,儒雅细巧的丝竹声,把姑娘调理得更加丰满可爱。
琵琶啊琵琶,奏起武曲,你是刚毅不屈的男子汉;
拨动文曲,你却是柔弱秀美的女子,琵琶之性,实难说清。
在现代化进程中,冒出两句时髦口号:“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东方文化盲目接上西方轨道,顺着西方时间表走,一场纳税人买单全社会娱乐运动开始了,娱乐盛况比西方还西方。上帝神位被娱乐之星代替,生活宗教正在蔓延,遭遇困境的不仅只有琵琶。
祖宗对此境状:嵇康,将《声无哀乐论》改写为《乐有淫声论》;孔子,将“乐有教化”后添加一句“乐有毒化”;老子更哀叹:乐之非常道,也不可道矣。
当下琵琶人带着“祖母文化”焦虑症,为调和危机提出:回归江南文化摇篮,反哺琵琶“母亲”,再启新的航线。
年,写在《瀛洲古调》家乡江苏崇明岛音乐会前言:
60年琵琶行,爬坡60年。
父母之爱养育我,江南文化培育我。
蕴含农耕社会水乡情结的“丝竹”之音,给我琵琶打下永不磨灭的印记:柔韧、细腻、清脆、灵巧、秀丽……
颇具江南汉民族气质特征的文化符号“丝竹”,成为我琵琶生存发展的基因。
四
4
眼下,身处文化消费、娱乐至上、虚无主义泛滥的环境。市面上,琵琶的“脾气”越来越轻浮古怪而让人难以欣赏。中和之声,丝竹”之音,敦厚秀美的音乐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群无家可归的音符在弦上莫名游荡。
今天,我们怀着对“母亲”文化的思念和焦虑,重回江南,汲取养料,反哺“母亲”,养亲报恩。21世纪,琵琶群体带着精神的归属感,营造一个江南文化摇篮历史性回归的大局面。
秦汉时期所谓“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这一地理意象影响颇深。唐人张谓撰《长沙风土碑铭序》为之辩诬:“郡邻江湖,大抵卑湿,修短疵疠,未违天常。而云家之重膇之人,乡无颁白之老,谈者之过也。”唐中叶以后,太湖流域的“江南”成为发达地区的代名词。(此段文摘自张伟然:《文学中的地理意象读书》年第10期,第49页)
地理环境变迁,陶化风土民物,艺术意象涌现,创作琵琶新声,继唐以降第二高峰。今日航行途中“间隙”时刻,航向——江南文化大回归,情归本体,理顺天常,势之必然也。
五
坐而论道,器不开口,人还在吗,请听琵琶独白——
弹拨乐群,数我实力强,我有四位“王”者支撑:头王日神,崇尚经典;二王酒神,通俗见雅;三王土神,民间原生;四王海神,探索未来。四位王者各司其责,相互“比”试,各美其美,美出多元;相互“巴”靠,美美与共,共为一体,方寸琵琶多元一体大世界也。
人降于世,劳作之余乐舞求欢,踏歌节拍与心跳合韵,弹拨音乐率先融入生活律动中,唐·裴神符首创指弹替代拨奏。
弹挑:一弹一挑,一刚一柔,一起一伏,一放一收,弹挑两声合成二律,正与心脏同律合拍。从此琵琶更具生命体征。誉为东方颗粒之弹挑,诗性词化语言之美也。
弹挑孕育出轮指:能刚能柔,能紧能松,能快能慢,能虚能实。轮指极慢频率犹如太极拳势,飘逸而凝重,其美拨子所不能。轮指具东方曲线之美,誉为弹拨乐器中人生咏叹之“歌后”。
左手兼容中外弹拨技法:推、拉、吟、揉、滑、打、带、绞,左右手组合快速点状语言,其独特风格区别于提琴、钢琴。
我的优点,能歌善舞,我的缺点,脾气刚烈。
对其症只需一味药——调。感谢裴神符给予我新的生命,没有他,我或许仍处在铜琶铁板铿锵镗鎝高唱“大江东去”的年代。我每天梦想成为国际流行乐器。我羡慕小提琴和钢琴:技术完美,音乐光彩,经典厚厚,人才多多。这两件世界性乐器,鲜有弄潮儿光顾,保持高雅品位,万幸。
在现代化大潮里,我被挤压得面貌全非,我向全体琵琶人呼吁!减负再减负,调和再调和,请把我——带回到江南文化摇篮,多听听娘家人丝竹语吧。(琵琶独白结束)
“世界首先是人的环境,人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琵琶人以一个调和心态,把心律调到72跳,回到日常生活中去,树立“低碳燃烧”的审美观。“乐无诗性,行之不远”,回到诗情画意语境中去。
六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伟大诗人但丁(~)的《神曲》;德国理查·瓦格纳(~)的诗性牧歌;中国绘画大师丰子恺(~)简朴拙稚的儿童画;将琵琶人带到人类原初的儿童时代。
点击丰子恺一幅画《好妈妈讲好故事》:
赏画萌生三问——儿童爱听什么故事,又爱听什么音乐,什么音乐适合他(她)们听。
于是一首音配画的音乐产生了。
琵琶曲《瀛洲古调》
昔日,成人之心弹奏《古调》;今朝,赤子之心《古调》新奏,置换心境,调出新意。《古调》与丰子恺儿童画对接,开辟出琵琶新空间。母爱与童趣皆是艺术审美的源点,为琵琶“寻人”获得宝贵的精神元素。
眼下又有新作:《螳螂姑娘的舞步》《跳蚤迎亲》《小青虫化石复活》琵琶进入昆虫世界,痛快得忘掉一切。“艺术已经完成历史使命”,黑格尔断言事实果真如此,艺术家活着还能做什么?过去艺术沉默的时候,开始了政治学和哲学,现在政治学和哲学到了尽头,于是艺术又重给当下琵琶重要启示,琵琶的“历史使命”刚刚起步。
“革命”本义一,源于《周易》: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本义二,西方最早出现在16世纪哥白尼(~)《天体运行论》,革命”是一个天文学术语,指有规律的天体旋转运动。
从哲学上说,革命”是突破和重构。琵琶避开尼采(〔德〕~)式的暴力摧毁,认同德里达(〔法〕~)“不能遗忘过去有价值的东西”的历史观。对琵琶人而言,带着深厚的历史价值观才有可能产生革命思想。
“革命”本义回归之时,琵琶革命之路早已显现。且看~年——“阶级斗争”时期:《狼牙山五壮士》《游击队之歌》《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同时还有《送我一枝玫瑰花》《土耳其进行曲》《马兰花开》。“文革”时期:《语录歌》《唱支山歌给党听》《草原英雄小姐妹》《歌唱敬爱的周总理》,同时还有《牧场之家》《婚礼舞曲》《小船歌》。琵琶在“红色主旋律”盛行年代出足风头,同时技术改革,创作新曲,古今中外全面开花。
回归、调和、突破、重构,近半个世纪琵琶革命从不间断。这一个现代琵琶史上的奇迹,值得当下及未来琵琶人细细把玩。人类活动最基本形式是对话,所谓艺术意象论,就是人与天地、人与人对话。(瓦格纳《艺术与革命》年出版一书扉页题词)
琵琶依托三大技术在革命路上:与日月江河对话,与草木山石对话,与花鸟鱼虫对话,与古今中外人物对话。
能否与鬼神对话?佛家经书《毗奈那杂事》有记,大意是:昔日王舍城吃人恶神鬼子母,在佛祖教诲感召下,顿悟前非,立地成佛,奉为诃梨帝母护法天
神尊位,造福于百姓。
琵琶人假凭技术力道“与鬼神合其德”,终成一曲《鬼子母独白》。从此,琵琶乐库里鬼神占有一席之地。于是乎,自作狂态,与清朝乾隆帝PK一副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乾隆题大同文庙大成殿上联),乐游九州,纳中外古今悲喜融以海。
琵琶情商,在天地人场域里,不断迸发出光与热。人生最深沉的情商是爱,用爱调理人之善乐之美,把爱与美“蕴含”在可供未来琵琶人“时间性维度转移”的音乐中,成为当下琵琶人最崇高的理想。
上帝从来未给琵琶人航行图,长河之途,茫茫遥远。“理有固然,势无必至(金岳霖)”保持世俗与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