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掉贫困帽子三变激发新活力

种植业为农户增收

发展养殖业

采摘

畜禽养殖获发展

“全市上下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凝心聚力,以决战精神和决胜信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干部群众发出的动员令。一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集中资源、力量,精准发力、砥砺前行,以“绣花”功夫真扶贫扶真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浑身下药到“靶向治疗”,统筹处理好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志扶智、继续攻坚与防止返贫的关系,举全市之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使脱贫攻坚的思路和机制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实现了全市基础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驻村帮扶有力有效,社会扶贫和行业扶贫成效明显,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上走出了一条富有兰州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随着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三变”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让宏伟的小康梦在金城这片土地上正逐步变为现实。

皋兰率先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皋兰脱贫了!年9月,这一消息,犹如和煦春风,吹过陇原大地,汇入历史与现实的交响,展现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皋兰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贫困不懈斗争的壮美历史画卷,为全省其他贫困地区探索了经验、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借鉴。

皋兰县高山村为56岁村民朱武祖补贴1万元修缮的房子完工那天,朱老汉激动地说:“政府真是好”;朱翠兰在院子里盛了一桶自来水进屋做饭,半年前才入户的自来水让她从此告别了吃窖水的历史;贫困户朱宗贤早上刚批发了斤辣椒,兜里又变鼓了;钱家窑村村民王道明卖掉了接近斤菜花;几十名贫困村民正在开隆、丰隆、荣富源3个合作社打工……像皋兰县九合镇高山、钱家窑这样山大沟深的偏远山村,在精准脱贫政策的强劲指引下变得生机勃勃,让每户村民都感触到了属于自己的中国梦,过上了好日子。

多年来,高山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窖水,直到年秋天,自来水才通到了家家户户。朱翠兰至今还能想到当时的兴奋劲儿,“来水的那一天,有人直接用手接着就喝了!”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皋兰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脱贫攻坚统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要求,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底线,主动靠前,攻坚克难。深入学习调研,细化方案措施,及时部署要求,立下军令状,制定路线图,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层层压紧压实责任,推动任务有力有效落实。市县两级领导带头包抓,帮扶单位定点联系,工作队驻村帮扶,形成了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脱贫、苦干实干促攻坚的浓厚氛围。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皋兰县严格按照贫困人口识别流程,对照标准、严格把关、多方评议、层层筛选,将真正贫困的群众纳进来,通过精准识别、动态调整、精细管理,确保扶贫对象识得准。在精准帮扶上,找准“贫根”,因户施策,实现帮扶措施精准到户、精确到人。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生产和就业,培育“造血”功能。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政策兜底为其“输血”。在精准退出上,不简单以收入代替“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严格执行现行标准流程,不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皋兰县不断扩大高原夏菜、兰州白兰瓜、旱砂西瓜、红砂洋芋、优质林果、畜禽养殖等特色种养产业规模,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入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人稳定脱贫。县委、县政府从群众最关切的民生入手,着力解决好“三保障”问题,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在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实施改造薄弱学校项目,新建村幼儿园16所,改建中小学22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学生都能有学上、上好学。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农合分级诊疗制度使群众就医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惠民政策为广大群众织就了一张健康“保障网”。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通过政府定额补助和全额兜底的差异化补贴措施,全面改造农村危房,累计投入.5万元,使户贫困群众住上了整洁亮堂的新房子。

昔日的一条条“瓶颈路”、“难肠路”脱胎换骨变通途,铺就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小康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脱贫攻坚的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累计投入各类涉农资金26.4亿元,整合资金8亿多元,先后实施道路交通、安全饮水、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进村项目,着力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皋兰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战天斗地的豪情,与贫困抗争,到年年底,全县贫困人口由年以来的户人减少到户人,贫困发生率由18%下降到1.28%,达到贫困县摘帽退出标准。

抱团取暖壮大村集体经济

今年以来的皋兰县燕儿坪村,你五千元,我一万元,20名党员都积极入股。

“党员抱团,带动群众抱团取暖,目标锁定为:寻找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金钥匙。”燕儿坪村党支部书记王磊说。

这座村庄,通过帮扶资金、社会注资、农户入股等方式建成一个标准化土鸡养殖场,目前土鸡存栏多只,收入10万多元。

“三变”激发了新活力,燕儿坪村众村民“燕子啄春泥”:该村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发展种养业、承包租赁空地,有效减少了土地撂荒,使得返乡务工人员实现了家门口创业就业。

成立农业合作社,是“三变”改革之初,皋兰县57座村庄共同找准的“金钥匙”。

壮大村集体经济,该县引入社会力量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先后引入黑石三合草业、百璐通瓜果专业合作社、三兴种植合作社、中利达公司、茂农种植专业合作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集体经济培育。

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皋兰县落实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万元,通过以资金入股经营主体的形式发展育苗温室、冷链物流、设施农业等实体经济,打造10个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全县57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总收入达到.44万元,摘掉“空壳村”的帽子。

如火如荼的“三变”改革,我市通过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入股等方式,拓宽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大河水满,小河不干。”群众对新实施的政策充满期待。

村集体经济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今年开始,我市财政给付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少于1万元的“空壳村”补助万元,给收入1至5万元的补助50万元,给5万元以上的补助10万元,补助资金可参与“三变”改革进行集体分红。

这当中,皋兰县57个行政村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开办增收项目、组建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光伏产业等多种形式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万元。

把五个指头全部伸出来,我市搭建土地产权、优势产业、主体承接、产权交易、金融服务“五个平台”,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全市土地流转累计达到82.4万亩。

市委、市政府部署:“农村三变改革牵而一发动全身。要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总抓手、脱贫攻坚的新引擎、农村改革的重头戏,聚焦产业融合、主体培育、利益联接三个重点环节,抓出成效,抓出特色,助推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

依照自身优势,我市探索“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围绕高原夏菜、玫瑰、百合、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路径,培育了一批农村“三变”改革经营主体,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产业联盟”等经营模式,成立了兰州肉羊产业联盟和生猪产业联盟,市级示范社累积达到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积达到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累计达到家。

全盘经营,要有一个好算盘。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试点,我市制定计划:分3年投入1.5亿元财政资金,设立农业发展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三变”改革,总体下好这盘棋,通过群众致富,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变”改革释放农村新活力

兰州市坚持把打造产业平台作为“三变”改革的生命力,做实做优做精特色种养、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主导产业。坚持“什么适合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效益高就种什么、现有龙头企业擅长干什么就种什么”的原则,紧盯都市农业、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5大产业发展规划,在壮大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把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具有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的特色产业作为“三变”主导产业来扶持培育。在此基础上,我市因村施策、积极探索了6种“三变+”改革模式。“三变+特色种养业”模式如永登县龙泉寺镇成立“土地银行信托部”,存入多亩土地,以股份合作方式发展肉驴养殖、饲草种植、山楂种植等特色产业,参与“三变”改革的农民人均增收元,其中贫困户人均增收元。榆中县咸水岔依托“牛经济”,积极探索“三变”+肉牛养殖改革模式,形成“5+3+1”的芳美经验,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5万元以上,带动4个乡镇8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元以上,今年已发放分红27.3万元。

“三变+乡村旅游”模式,如榆中县浪街村按照“村企融合、以企带村、企兴村富”的原则,动员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

使用权、村集体资产、劳务、个人技术、财政资金等入股公司,发展“吃、游、购、玩、住”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带动全村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七里河区魏岭乡积极引入陕西马嵬驿生态旅游开发公司,建设“兰州老家”项目,把村集体、农民的资源入股乡村旅游项目,按股分红,实现增收。

永登县是我市“三变”改革试点县。“三变”改革深入落实以来,该县制订“三变+乡村休闲旅游”等模式。借助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通过土地入股、财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辐射带动户人。

“三变+田园综合体”模式,如榆中县城关镇积极建设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推行“公司+园区+村集体+农户”模式,将5余亩耕地整合入股经营主体,将户农户腾退出的建设用地折价入股特色风情小镇,按股份分红。

“三变+休闲农业+加工企业”模式。如皋兰县九合镇依托开隆农业科技公司,将财政扶持资金60万元、集体土地28亩入股企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合作建设塑料制品加工厂,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另外还有“三变+城市资源”模式和“三变+特色小镇+休闲农业”模式。如石洞镇通过政府统筹,建成“中堡老街夜市”,将商铺等公共优质资源,通过股份合作转让给村集体和农户参与入股。西固区河口镇结合河口古镇大景区建设,依托甘肃首石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导农民、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资金、技术等多要素入股,促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互动发展。

在永登县民乐乡柏杨村大山深处的甘肃润枫源农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当地的“三变”改革经营主体。长期在这里务工的柏杨村妇女蒙军翠说:“我们家一共4口人,丈夫在云南打工,两个女儿在外上学,花费很大,成了贫困户。在县、镇、村、社干部的帮衬下,我把家里的3亩地和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入股到润枫源公司里,自己还在这里打工,一年就收入多元。家里的地不用撂荒了,每年还有分红,自己也能有不错的收入。万万想不到,在这大山里,也能赚这么多钱了!”

我市围绕打造“股份农民”,在实践中主要形成了“六种股权形式”。即采取土地入股,资源变资产,实行“保底分红+收益分红”,村集体和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按股分红。

我市围绕打造“股份农民”,在实践中主要形成了“六种股权形式”。即采取土地入股,资源变资产,实行“保底分红+收益分红”,村集体和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按股分红。如永登县河西村山楂基地前3年每年给农户每亩土地保底分红元;3年产生效益后,按1比3比6占股进行利润分红。采取资金入股,资金变股金,实行“固定分红+浮动分红”,村集体将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农户将个人资金和配股资金入股经营主体,按比例分红。市财政专门安排万元、榆中县安排万元、永登县安排万元,试点村农户按照1比1或1比2比例进行增资配股入股经营主体,按照6%至10%保底分红和浮动分红。采取技术入股,员工变股东,实行“基础分红+奖励分红”,吸收有技术、有劳动力的农户从事技术、管理、务工等,变基础工资为基础固定分红,超额完成任务或工资入股的给予奖励分红。如榆中宏鑫药材专业合作社在确保务工农户每天元劳务收入基础上,以劳务报酬入股的,年底每万元再分红0元。采取项目入股,死钱变活钱,实行“基准分红+协商分红”,一些镇村将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参照基准利率,由经营主体向项目所在村每年上交固定分红,并根据经营状况再与村集体协商分红,支持村集体办好公益事业。采取生态入股,环境变真金,实行“固定分红+出资共建”,村集体与经营主体协商,将古树木、林地资源、水池水塘等入股,作为村企共建共享资源,企业每年向村集体和林权享有人进行固定分红,并出资与村集体共同建设。

通过多种股权形式的探索,我市的“三变”改革以全新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村、农民嵌入产业链条当中,农民既可以成为股东赚取分红,又能继续以劳动者身份获取劳动报酬,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提升了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红旗漫卷征程新启。从“输血救助”到“造血共赢”,从“精准扶贫”到“创新机制”,眼下,全市上下正凝心聚力,从根本上破解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精准扶贫的种子正在兰州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朝着美好明天阔步前进。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安希荣柴希中董永前张旭永

特约记者魏吉昌文/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