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七年,江苏省有三位知县在三年一次的大计考核中被评为“卓越”,巡抚庄有恭将此事呈递送至吏部并不久后收到了吏部的批复:武进知县张采升任知州,句容知县何广生调任长清知县,睢宁知县李庆云调任合肥知县。
为什么只有一个知县被晋升为知州,而其他两个只是被调动了位置呢?他们都表现得非常出色,难道没有更多的机会给予他们发挥吗?
特意查了一下,发现这三人都是进士出身,而且他们的资历相差不大。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他们所在县的等级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县的地位不同。
各县在清朝时期的等级分类。
不同朝代的县级等级各有不同,秦汉时期将县分为两个等级,根据人口多寡来划分,一万户以上的设立县令(秩一千石至六百石),一万户以下的设置县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唐代时期将县份分为八级,宋代则将其分为七级。到了明代,规定税粮达到十万石以上的县称为“大县”,六万石以上的称为“中县”,而三万石以下的则被称为“小县”。
在清朝初期,各县的等级制度延续了明代的做法。顺治晚期,皇帝认为根据赋税多寡来确定县的等级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修改了标准,将各县分为简、中、要、最要四个等级,这是根据政务繁简来划分的。
雍正时期,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重新确立了县的分等制度,以“冲、繁、疲、难”四字要诀为准则,从而形成了后来的定制。
“冲”所指的是交通要地,“繁”代表政务繁杂,“疲”则表示税赋拖欠严重,“难”意味着民风顽劣、盗匪猖獗。
根据这一规定,吏部对各县知县的“缺”进行了重新划分,分为四字最为重要的缺、三字较为重要的缺、两字次要的缺、以及一字或无字的次缺。
《大清会典》所载,四字以上的官员职位缺额称为“题缺”或“调缺”,由地方督抚推荐并请示任命;而两字或三字的官员职位缺额则属于“选缺”,由吏部负责提名和任免。
哪些县是四字最缺的?
清代缺乏四字县的总数并不多,具体情况如下:
大兴县和宛平县属于顺天府。
奉天府包括承德县、锦县和宁远县。
清宛县、献县、天津县、静海县、青县,这些地方都属于直隶省。
江苏省包括吴县、元和县、武进县、阳湖县、丹徒县、丹阳县、山阳县、江都县和甘泉县。
安徽省的一个地方叫做灵璧县。
山东省包括长清县、泰安县、藤县、阳谷县和恩县。
陕西省包括了长安县和咸宁县。
甘肃省包括皋兰县、宁夏县、宁朔县、西宁县、武威县和平番县。
平湖县,位于浙江省。
福建省包括闽县、候官县、福清县、晋江县、同安县和龙溪县。
江西省包括上饶县、玉山县和卢陵县。
湖北省包括汉阳县、孝感县和江陵县。
湖南包括衡阳县、巴陵县和武陵县。
广东省包括南海县、番禺县和高要县。
宣化县,位于广西。
昆明县位于云南省。
全国共有54个,其中山西、河南、贵州等省均不包括在内。
石门县在雍正朝时被划为“冲、繁、难”三个等级,但到了乾隆十三年,却只剩下了“冲、繁”两个等级。此举表明县的等级并非一成不变。
福建莆田县也是一个例子。在光绪年间,闽浙总督何璟和巡抚张兆栋请求将原本只有“冲、繁”两字的县名改为“冲、繁、疲、难”,因为社会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
具备不同的知县任职资格。
根据吏部规定,初次被委任为知县的人,通常会出任无字简缺或一字简缺。这些人包括新科进士外放知县、举人大挑选任知县、县丞升任知县等。
如果在担任缺知县的职务期间表现突出,被评为“卓越”是在三年中,那么就有可能调任缺或要缺知县;而如果工作表现继续优秀,就有机会调任最要缺知县。
因此可见,清代知县的晋升之路十分艰难,需要按照规定程序逐级提拔,很少有直接从知县升任知州的情况发生。
就像前面提到的三位知县一样,武进县是缺少四字最要的,所以在表现突出后可以晋升为知州;句容知县因为缺少两字中要的,只能调任长清知县,而睢宁县由于缺少无字简的,只能调任合肥知县。
然而,情况并非绝对。翰林出身的知县就不同了。他们通常是被朝廷下放到各省历练,只是在走个过场而已。让他们在知县、知州、知府的任上积累经验,等到任期结束时,要么被提拔为省级官员,要么调至京城担任京卿。
各省督抚和吏部争夺的焦点在于县的等级。前面提到的“题补缺”和“调补缺”指的是四字最要缺和三字要缺,这类知县的任命权掌握在督抚手中;而“选缺”包括二字中缺和简缺,由吏部进行选拔任用。
为了获得这种权力,督抚通常会将一些资历不够的知县提拔为要职。然而,从历史上看,皇帝往往不会轻易做出决定,而是会仔细权衡利弊,以保持督抚和吏部之间的平衡。
晚清时期,朝廷的人事权下放,导致县等制度名存实亡已经持续了两百多年。地方实力派的督抚深度参与朝政,无论是知县、知府还是道员一级的官员,只要有推荐几乎都会被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