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社会治理,重在引导多元参与,持续扩大基层治理“朋友圈”,为“小社区”赋予“大能量”,不断聚合优质资源,解决群众困难问题,办好老百姓身边事。社工委作为我市推进基层治理的创新机制,目前已在全市个社区成立并发挥作用。日前,记者走进城关区皋兰路街道耿家庄、周家庄、郑家台三个社区感受到社工委通过“微治理”“微服务”“微实事”等举措服务居民和治理社区的理念,构筑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用“微举措”托起百姓“大民生”。
耿家庄社区社工委:
“微治理”托起居民“小确幸”
对居民群众来说,生活在清新雅致、景色怡人的地方,绝对是一件幸福的事。耿家庄社工委成立以来,一直以服务居民为中心,对辖区积极进行“微治理”,努力打造宜居的社区环境,将各类民生关怀切实落到实处,化作居民生活里的“小确幸”。
“我们社区虽地处繁华区域,但辖区仍以老旧楼院为主,由于人口密度高,加之小街巷破旧、公共活动场所少,群众时刻期待着提升、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耿家庄社区党委书记、社工委主任史雯娟说,今年该社区紧扣群众需求,联合社工委通过“微治理”,干成了三件惠民利民实事。
耿一巷是连接麦积山路、耿家庄小学的一条小巷,不仅巷内常年被快递车占道,而且两边墙面多处裂缝斑驳,各类线缆在空中杂乱分布,始终困扰着周边居民群众。为有效改善这一现状,提升该小巷环境面貌,耿家庄社工委通过摸排问题,经大量实地走访与征集民意,确定打造耿真悦读文化小巷。
史雯娟介绍说,在实施改造过程中,社工委在粉刷墙面的同时,不仅给墙面做了防水涂层,还在墙顶端加装排水瓦片,捆扎悬空且凌乱的电缆线。特别是将“梅兰竹菊”“以和为贵”“经典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历史、诗词歌赋等融入小巷,打造既有传统文化特色、又有历史古韵的文化墙。
“这条小巷改造后,不仅环境变美了,也更有文化味了!孩子们每次路过这条小巷,都要把墙上的诗词念一遍!大家看到此景,都会会心一笑。”附近居民宋倩感慨地说,在社区和社工委努力下,昔日的破烂小巷迎来华丽“变身”,曾经的“烦心路”成为如今有颜值、有内涵、有温度的“幸福巷”。
与此同时,针对社区内老旧楼院居住密集,居民缺少文体活动场所等问题,社工委成员单位主动认领项目,精心打造了占地多平方米,集党性教育、休闲健身、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文体广场。
记者看到,在新打造的文体广场四周,墙面装饰了民族团结宣传画,设置休闲活动椅和健身器材,种植了可观赏的鲜花及绿植,场内规划羽毛球运动场。“社区有了咱自己的活动场地,不光孙子孙女可每天过来玩,我们也能就近活动活动筋骨!”说起家门口的这个广场,大爷大妈们一个劲的点赞。
不仅如此,耿家庄社工委成立以来,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