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兰州失利,彭总反思说ldquo因为

北京酒渣鼻的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98818.html

年8月21日拂晓,西北战场最后的大决战兰州战役正式打响。第一野战军抽调了9个团对兰州外围阵地发动进攻,经一天苦战,弹药消耗了不少,但战局没有任何进展,部队伤亡比预想的大得多。

尽管事先已经充分估计到了作战的困难,但这样的结局也是谁都接受不了的。当晚10点,一野司令员彭德怀、副司令员张宗逊向总部报告:“本日试攻兰州外围,19兵团5个团,2兵团约4个团,结果未攻下一个阵地,守敌顽强,工事很坚固。”

一野的报告中出现了“试攻”这个词,在我军战史上是很少见的。战斗是真刀真枪打的,并非佯攻,如果拿下了阵地,就自然也就不是“试攻”了。之所以说成是“试攻”,并非是一野首长推卸责任,而是出于对保护部队士气的考虑,这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凡去过兰州的人,无不为这里的地形而震撼——南北两山险峻异常,一条黄河穿城而过。从军事上讲,攻打兰州无法形成合围,因此不大可能打成歼灭战。而要攻进兰州城内,则必须首先攻下城南的皋兰山。这座光秃秃的山连绵20里,平时徒步登山都很不容易,而马家军在主峰营盘岭上造了三道高约6至10米的环形人工峭壁,还设置了大量的鹿砦、地雷、铁丝网,那些或明或暗的钢筋水泥碉堡早在抗战时期就开始修建,如今又多重加固。这样复杂的防御体系,是一野部队以往未曾遇见过的。

马步芳的老巢在西宁,但兰州却是马步芳的主要势力所在地,不到万不得已自然不会轻易放弃。他将其主力几乎全部部署在兰州,由其子马继援(82军军长)坐镇指挥。马继援除了将91军、军、81军共三万人部署在靖远和景泰一带保障兰州侧翼,其余的主力82军、军以及三个保安团共5万人全部驻守城区,防御的重点就在南山。

一野两个兵团在20日才到达兰州,结果次日就发起进攻,如此仓促显然是犯了兵家大忌。彭总在报告中说,主要原因是轻敌,其实这未必是主因,更主要的原因是一野无法从南北两面包围兰州,控制着黄河铁桥的马家军随时都可能从城北逃走。如果不能将马家军聚歼于兰州城内,而将其放跑到老巢青海,那就会贻害无穷。正是出于对敌军弃城而走的担心,所以彭总才会不顾情报不明、准备不足等不利条件强行发动攻击。

在21日的战斗中,19兵团以63军、65军各一部共5个团的兵力攻击马架山,以师团担任主攻,另两个团一个助攻侧翼,一个当预备队。马架山的阵地上埋设了大量铁丝网和地雷,铁丝网上还挂着炸弹,每枚炸弹又连接几枚地雷,只要一踏响地雷,即会引起连环爆炸。团在通过火力封锁区时就因此吃了大亏,先头部队陷入到敌军地雷阵中,损失巨大。后续部队前仆后继发起连续进攻,几乎是烈士的遗体铺平了道路,通过了铁丝网。当他们冲到外壕时遭到敌军疯狂反击,展开拉锯式的争夺,即便另两个团也投入战斗,依然无法突破,最终不得不撤出战斗。

第2兵团抽出4个团进攻营盘岭、沈家岭,同样接连受挫。

6军17师50团担负攻打营盘岭的主攻,16师46团助攻。进攻前的炮火准备只掀掉了敌军工事的一层皮,各种明碉暗堡没有受到实质性破坏。如此一来,进攻部队完全暴露在火网之下,爆破组根本就无法接近。

防守沈家岭的马家军师把主阵地修成了圆形堡垒,在三道防线的要道前埋设了大量地雷,甚至还把炸弹放在汽油桶内堆放在阵地前,一旦引爆就是一堵火墙。担任主攻的4军11师32团在黑夜中接近阵地,天亮了发起进攻,反复冲杀之后还是站不住脚跟,最后全部撤了下来。

苦战一天,部队全线受挫,三个山头没有打下一个阵地。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说,打了一天没有攻下一个阵地,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彭德怀战后总结,进攻受挫的原因主观上讲是轻敌,客观上讲是青马部队确实顽强,而且工事修得非常好。不过他也肯定了这次“试攻”也有收获,那就是基本摸清了对手的底细。他勉励杨得志总结经验,研究敌人的防御特点,把准备工作做好后再发起总攻。

彭总所说的摸清了对手的底子,不仅仅是查明了对手的防御部署以及大小火力点的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战斗确定了马家军绝无放弃兰州的打算,而是下定决心与我军在兰州决战,而这正是彭总求之不得的。

首战失利,也和一野部队攻坚能力不足有关。原西北野战军的部队是全军装备最差的,他们严重缺乏重武器,弹药更是奇缺。有资料显示,西野最强的1纵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一共消耗了发炮弹,这仅仅相当于东野部队攻打四平时12分钟的炮弹消耗量。而且西野部队之前很少打攻坚战,至于攻打省会城市的战斗这还是第一次,经验明显不足。

来自华北的19兵团装备情况要好一些,但和东野部队比起来同样差距很大。华北部队打山地攻坚战的经验也不多,只有在太原战役中得到了较大锻炼,不过他们同样也受到炮火不足的困扰。

首战结束后,马家军士气高涨,原本还在弃守之间摇摆不定的马步芳对守住兰州信心增强,在自己返回西宁后,把兰州防务全部交给马继援。马步芳给宁夏马鸿逵发报通报兰州战况,催促他尽快向兰州靠拢。马鸿逵对兰州的得失并不关心,因此只是回电敷衍了一番,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

年轻气盛的马继援和老谋深算的乃父不同,他少年成名且一帆风顺,之前从未吃过大亏,自然是志得意满。特别是他在西府陇东战役中曾重创孤军北撤的西北野战军,被胡宗南吹捧为“当世英雄”,名噪一时,因此并未把一野部队放在眼中。加上首战告捷,自然更加骄狂,把手中全部兵力都投入到兰州防御之中,反倒给了彭德怀一网打尽的机会。

如此一来,兰州便成了马家军的终结地,这正是福祸相依,世事难料。

本文内容及图片全部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