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抬头望去,是明媚的“兰州蓝”
苍树吐翠,碧水泛波
——放眼四顾,是怡人的绿树成荫
兰州
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2%
南北两山林地达到58万亩
建成森林公园20余处
休闲游览基地80余处……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是每个人的梦想
民之所望,便是政之所向
让城市融入自然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让绿色溢满城市、幸福簇拥市民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
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兰州一直在努力探索、大胆实践
让生态成为城市的闪亮名片
树影婆娑,暗香浮动,人流如织……
在微风吹拂下
黄河风情线滨河两岸
成为夏日夜晚兰州市民们休闲游憩的好场所
聚焦“增容扩绿”
全力打造城市绿色屏障
近年来,兰州市坚持
“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小区景观化”
的原则
大力实施“增容扩绿”巩固提升工程
构建起以南北两山为屏障
城市主干道为骨架
“黄河风情线”为主线
单位庭院绿化为基础
游园广场为景点的城市绿化新格局
推进城市主题公园、滨河健身步道建设
沿城区黄河两岸新增绿地多万平方米
成为国内最长的沿河开放式公园
和绿色生态长廊
水车博览园中
一步一景
小桥、流水、鲜花、绿树、小景相互映衬
构成了一幅幅的美丽自然画卷
黄昏时站在栈桥边举目远眺
只见落日余辉映衬下黄河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令人叹为观止
而这等美景只是近年来
兰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过去的年
兰州持续打好“兰州蓝”保卫战
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
完成营造林12.3万亩
南北两山生态修复2万亩
新增和改造城市绿地81.29公顷
年初兰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
“国家园林城市”巩固提升成果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
要努力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
盯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目标
打造整洁、干净、优美的“精致兰州”
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
优美、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让生态成为城市最大公约数
在兰州北24公里皋兰县忠合镇
有一个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
这里
展现了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历史、成就和经验
By: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王占东
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
自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
先后有数十家省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
组织逾万人携手参加春季义务植树
和林地认养认建活动
栽植各类树木余株
认养认建林地余亩
By: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王占东
已建成全国金融青年林
中日友好纪念林
市长林、人大林、解放军青年林等
八大纪念林区
被兰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为
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年被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展示基地
By: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王占东
从上世纪50年代干部群众背冰上山植树播绿
到80年代党政军企事业单位承包荒山植树造林
再到年以来实施
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等工程化造林
经过持续绿化建设
南北两山林地从无到有、积少成多
形成了完善的人工生态体系、基础设施体系
生态文化体系、管理管护体系
生态
已成为我市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公约数
兰州市两山绿化工程
不仅成为山水之都的城市名片
更成为全国人工造林的一面旗帜
以及见证了兰州人民不畏艰难
绿化家园的雄心与壮志的绿色丰碑
让绿色成为最普惠的生态福祉
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
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也取决于居民是否能够畅快呼吸
高楼大厦间是否有养眼绿意
今年前5月兰州“气质”良好
空气质量达标率83.4%
(剔除沙尘后的达标率为89.1%)
达标率同比提高了18.5个百分点
未发生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同比增加28天
在全国个重点城市中预测排名第98位
改善率排名第20位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年1月31日
兰州市政府正式印发
《兰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规划了未来三年兰州垃圾分类时间表
至此
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正式进入政府推动、全面参与阶段
按计划,到年底前
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覆盖范围
要达到90%以上
年2月1日
《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也宣布实施
《办法》详细规定了生活垃圾
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等细节
也明确了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
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
源头减量、系统治理的原则
这意味着从年开始
兰州市“垃圾分类”有了规矩与方向
真正步入实施阶段
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狠抓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
塑造天蓝山绿水清的‘美丽兰州’”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对兰州市的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突出绿色发展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打造美丽宜居新兰州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不出城享生态之美
居闹市乐花香之怡
天更蓝、水更净、地更绿、空气更清新……
兰州这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
正在成为西北生态文明建设的闪亮名片
来源:中国兰州网